第二十八章 鏨龍陣

“我已經說了,這是一回事。”秦戈看出張國忠的松動,話也比以前多了起來。“首先,這可能有點危險……”

雖然張國忠和老劉頭對“五代”這個亂七八糟的時代有一些了解,但真是沒想到這個秦戈竟然對“後晉”這個不靠譜的年代竟然了解如此透徹,而這塊相傳在後唐滅國時失蹤的由傳說中的和氏璧雕琢而成的秦漢傳國璽,竟然莫名其妙的能和後晉掛上鉤。

據秦戈講述,在正史的記載中,和氏璧在秦滅趙後,落到始皇嬴政的手裏,嬴政遂將其雕為“天子璽”,秦末劉邦率軍攻破鹹陽後,秦末代皇帝子嬰將這枚玉璽獻給了劉邦,這塊玉璽又成為漢朝的“傳國璽”,三國鼎立時,這塊玉璽在魏國,後魏國統一天下,改國號為晉,這塊玉璽自然也就成了晉朝的玉璽。西晉末年,玉璽被前趙皇帝劉聰得到。但這個劉聰沒踏實幾年,前趙就被後趙滅了,後趙皇帝石勒又得到了玉璽;後來石勒的兒子石鑒繼位,被叛將冉閔所殺,玉璽又落到這個冉閔手裏,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搶到了這枚“傳國璽”。不久侯景兵敗,在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東北二十二公裏處的棲霞山上)攜傳國璽跳井自殺,後來幾個和尚撈出玉璽,獻給了陳武帝。

隋朝統一中國後,這枚“傳國璽”便一直被隋、唐兩朝王室視為國寶,唐末時,這塊玉璽落到了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手裏,後唐國破時,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率兵攻入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揣玉璽自焚殉國。

從此正史再也沒有關於傳國璽的記載,但在野史中,宋朝有一位名叫段義的鹹陽人冒死向朝廷進獻了一塊寶玉,經以蔡京為首的偽專家辨識,確認為秦制傳國璽(也有傳說蔡京只不過是想哄皇帝開心),在宋朝滅亡的時候,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自盡,相傳也是揣著傳國璽跳海,但有關傳國璽的這段歷史在正史中並沒有提及。

從明朝統一中國,平息四方戰亂之後,明清兩朝歷代皇帝都在動用朝廷的力量在民間尋找傳國璽,相傳皇太極攻打蒙古的時候,曾經從林丹汗的察哈爾部搶回來過一塊玉璽,相傳就是傳國璽,一直到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故宮,這塊玉璽才又告失蹤。

本來,和氏璧也就是秦傳國璽,作為中國最大的千古之謎,連大明朝廷以國家之力都未能探得究竟,大清朝廷也只能搶個真不真假不假的玩意充當心理安慰,一般人若想探個虛實,即便家裏開銀行的,也保證如數全打水漂,張國忠對這個秦戈天南海北的知識倒是蠻敬佩的,但對於他找傳國璽的野心,卻很是不屑一顧,你秦戈縱然有倆錢有點古貨,弄個字畫還算可以,想找傳國璽可能還是差了點……

“張掌教,你似乎不相信我。”在秦戈眼裏,張國忠始終就是個生瓜蛋子,他的一言一行秦戈基本上不用看就知道他在想什麽。

“這段歷史我研究了一輩子,宋朝和清朝玉璽的可能性已經被我排除了。”秦戈冷冷道,“正史中,傳國璽與李從珂一起被大火燒,李從珂可能會化成灰,但傳國璽不會。”

“那你是說,傳國璽可能在石敬瑭手上?”

“不是可能,而是必然。在美國,一位朋友讓我爺爺看過一本明代的古書殘部,按上面的記載,石敬瑭曾經把宮廷一半的財寶秘密藏在現在的大巴山脈,但具體位置沒說,但按書上的說法,傳國璽也在這批財寶中,這也是我爺爺下決心去尋找財寶的原因。主持修建藏寶洞的人叫趙三格,是一個道士,藏寶洞修好後此人便失蹤了。寫這本書的人是石敬瑭的嫡傳子孫,這件事是後晉的宮廷絕密,在當時,知道這個秘密後仍然活著的人只有石敬瑭本人和他的兒子石崇貴。國破後,石崇貴曾經也想取出這批財寶以作復國之用,但可惜找不到趙三格,就連石崇貴自己也取不出財寶。”

“既然是山脈,少說也得有個幾千裏,你怎麽能確定圖上標的地方在哪?”

“我爺爺和我父親找了兩代,不會有錯,我爺爺在大巴山生活了二十年。總之你們要相信我。”

“這麽值錢的寶貝,你幹嘛找我們?就算你嫌東西太多自己搬不過來,也得找倆身強力壯的啊……”這老劉頭起初就看秦戈不大順眼,時刻不忘諷刺挖苦。

“中國有句諺語,叫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秦戈並不理會老劉頭的懷疑,“其實從我父親開始,便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兩位請看……”秦戈此刻又拿出了一張薄紗,張國忠用手摸了摸質地,也應該是頂尖級的紡織工藝的產物,同樣幾近透明。只不過比趙樂腹中瓷瓶裝的那張差了不少,只見薄紗中有九個黑點,秦戈把薄紗覆在了那張後晉的古圖上,然後擡頭望著張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