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章 陰陽五行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一行人立刻趕往北平,朱棣的長陵坐落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朱棣登基不久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兩百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因此得名明十三陵。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是十三陵中的祖陵,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由朱棣親自監督完工,其陵園規模宏大,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

來的路上南宮怡連夜翻查文史,在關於明長陵的修建和設計以及選址等記載中均能找到黑衣宰相道衍出現的蹤跡,可以說道衍在朱棣登基後最大的政績怕就是設計並修建了迄今為止保持最完好和地面建築最宏大的這座帝陵,而整個工程僅僅耗費了不到五年的時間。

作為帝王的朱棣在登基後修建自己的陵墓這無可厚非,而一人之下的道衍接手並負責這項工程也順理成章,所有的一切在外人眼中都極其正常,如果朱棣把從成吉思汗陵帶回來的寶藏全藏匿於此,相信任何人也不會想到和懷疑,這也極有可能是這幾百年來完全沒有朱棣得到過什麽寶藏傳聞的原因。

我們趕到明長陵已經是第三天的上午,我性子喜靜對於遊山玩水之事向來沒多少興趣,說白了其實就是我懶,如果能不能躺在家裏我寧願足不出戶,不過等我站在山頭俯視整個明十三陵的那刻,不得不由衷的震撼和心潮澎湃。

這舉世聞名的帝王陵墓群呈扇形錯落有致的分布在天壽山麓,每一座帝陵都記載了一段歷史的變遷和延續,一眼望去似乎大明朝幾百年的歷史就栩栩如生的展現在眼前。

而其中規模最大最為宏偉的便是被稱為明十三陵祖陵的長陵,顧小小拿著羅盤跟在我們後面下山去探尋長陵,首先要經過石牌坊、大紅門,走過神道,沿大道向前,迎面有—座高大的碑亭,屹立於神道中央,這座碑亭重檐四門裏面豎立著巨大的石碑,螭首龜跌,高三丈余,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

碑亭外四隅立有四個華表,華表頂盤上蹲立異獸,南北相對,朝北的稱為望君出,頭朝南的稱為望君歸。

壽宮中央有門,可沿磴道上達明樓,樓呈方形四面辟券門,中貫十字形穹隆式天花,頂為黃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額書長陵二字,樓正中有碑一座,額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

我們往裏面走,進到第二坐院落,前面設殿門一座,名為祾恩門,南宮怡告訴我們這裏是祭祀朱棣的場所,整個祾恩的富麗堂皇令我們震驚不已,下承以漢白玉欄杆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其欄杆形制,為龍鳳雕飾的望柱,和寶瓶、三幅雲式的欄板。

台基四角及各欄杆望柱之下,各設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台基前後則各設有三出踏跺式台階。其中路台階間的禦路石上雕刻的淺浮雕圖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雲騰浪湧,海水中寶山矗立,兩匹海馬躍出水面淩波奔馳;上面是兩條矯健的巨龍在雲海中升降飛騰,追逐火珠,呈現出一派波瀾壯闊的雄偉景象。

再忘裏面走便是陵恩殿,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顧小小說這是寓意帝王的九五之位,殿內所有木件全用金絲楠木為之,古色古香。

一米多直徑,十幾米高的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承托著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殿中端坐於九龍寶座之上的永樂皇帝銅像。

過祾恩殿再往最裏面走,我們看見一座雄壯的明樓,站在長陵的明樓四面望去,整個陵域盡收眼底,左右的景獻二陵與長陵並立,形同一個筆架一般。東側的永陵,西邊的定陵,又與長陵構成三座大陵鼎峙媲美的態勢,整個陵區融成一體,顯得完整勻稱。

而我們眼前的便是朱棣帝陵所在的寶城,露在外面高高墳起的山被松柏遮蔽被稱為寶頂,我們下去圍繞圓形的寶山走了一圈足有兩裏多,而朱棣的帝陵便在這寶頂的下面。

“還好,長陵迄今為止保存完好,從未被盜掘過,如果朱棣把成吉思汗的寶藏藏匿於此倒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地方。”雲杜若蹲在地上用手觸摸著石板說,“而成吉思汗的遺骸應該也會在這下面。”

“那如果這是這樣麻煩就大了。”韓煜看看四周臉上露出苦笑。

“為什麽?”我茫然的問。

“既然朱棣的帝陵沒被開啟過,那我們怎麽進去呢?”韓煜攤著手很無奈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