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籠石影 第四章 找到了

  這些真的可算是老档案了,被老鼠啃得七零八落,上面全是老鼠屎。隨手抽了一張,應該是當時的老文件,一抖滿面是灰。

  如果有人翻動過,必然會有不同,我忙吩咐王盟仔細去看,有沒有哪些地方可疑?

  躡手躡腳地在文件堆裏走動,不久王盟就有了發現,過去一看,原來地上有幾摞文件放得很整齊。四摞並排,拼成一個正方形。

  王盟道:“老板,你看是不是這麽個意思?這人在這裏翻看,站著太累,就用這些文件做了一個凳子。”

  我點頭,確實,幾乎能想像到當時的情形。那人坐到那個文件凳上,可以看得更加仔細。

  原地轉了三百六十度,想判斷那人坐的時候面朝哪個方向,這時發現面向背面的話,一邊的架子正好可以放手電筒當燈。我一邊在腦子裏重現著那情形,一邊把手電筒放上去,低頭看腳下。撥開灰塵,面前果然有幾個陳年的煙頭,而在正前方,還有一摞文件擺著。

  這裏的一個大信封起碼有四五斤重,散亂的文件不可能端在手裏看。我面前的這一堆可能被他用來當桌子了。他看的東西就放在這上面。一邊抽煙一邊看,他娘的這小子還挺悠閑的!

  可還是沒用,四周全是文件,到底他找的是什麽沒法推測,也許他找到了需要的就帶走了。

  我有點著魔地做了幾下翻文件的動作,腦子裏忽然有一個念頭閃過,想到了對條上的筆跡,不由得生出一個鬼使神差的念頭——暫且不論其他,如果那對條真是“我”寫的,我會怎麽看文件?

  我讓王盟遞給我一個信封,打開它放在前面的“桌子”上,拿起一張翻了一下。接著回憶平時的習慣,一邊琢磨,一邊用右手將看過的幾頁疊在手上,等到了一定厚度,就遠遠地放到一邊,放得很端正。

  這是我的一個習慣,因為搞拓本整理的時候,往往整個桌都是紙頭,亂得很,理好的東西,我喜歡遠遠地放開,和別的文件做區分。而放開的距離,必須是手能夠夠到的。

  環視了一下,看看這個距離內有沒有我能用來放東西的地方,就看到一疊紙頭摞在我右手邊的一個箱子上,伸手過去,距離正好。

  我心裏咯噔一下,有點抗拒,如果連這也被猜對了,豈不是就證明了,在這裏看東西的人,真是我?

  不過我只猶豫了一下,就把紙拿了過來。管他呢!反正都死過一次了,這種事有什麽好擔心的?

  我將一疊档放到面前的文件堆上,第一張是一份表格,好像是津貼預算,有幾個人名,津貼最多的是四百四十七,九二元。我對當時的工資制度不太明了,不過這麽多津貼在那時肯定是天文數字。

  這種津貼一般是給蘇聯人的,我對這個不感興趣,很快注意到表格的角落有行字:廣西上思張家鋪遺址考古工程外派人員津貼表。

  對了!就是這個!

  翻了翻,所有的頁數都已經打亂,下面是表格的延伸,都是一些人名,在最後有一個章,確實是這個考古研究所的戳。我在這個戳裏看到了一個日期,是一九五六年的文件。

  再後面是資料匯總,不是油印的,全是手寫的記錄,什麽幾號室。長寬:還有示意圖,字跡潦草,因為有剛才的事情,所以我下意識地看了一下筆記,完全是陌生人的字,且有大量的不同,顯然不是一個人在記錄。

  迅速地翻開,到十四、五頁之後,才看到不同的東西。

  那是一張什麽東西的平面圖,但不是現代那種專業平面圖,還是用毛筆畫的。自己看了看就知道了,這是一張清朝的“樣式雷”。

  “樣式雷”是代稱,指的是一個雷姓的清朝禦用設計師家族。他們主管幾乎所有皇家建築的設計工作,不過當時工匠地位低下,哪怕是天下第一的工匠家族,在普通人眼裏也一直寂寂無聞。現代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家族的存在,只有我們這些搞建築園林的才曉得“樣式雷”多牛逼。

  中國五千年歷史,樣式雷只存在了二百年,但現今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五分之一是樣式雷造的,不得不服。

  頤和園建成後,樣式雷忽然就沒落了,有人推測這和當時的滿清王朝再也無力建設巨型建築群有關。不過樣式雷的衰敗很是蹊蹺,我看過一個報導,說是一夜棄官,速度非常快,不知經歷了什麽大變。

  衰落後,樣式雷的後人出售大量祖先的“燙樣圖紙”,這些東西是中國建築集大成的結晶,數量極多。有一部分流失海外和民間,國內官員也擁有相當的數量,所以還是比較常見的東西。在我們系裏,凡是學國林、學規劃的,都對這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所以我一下就認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