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飛星走馬討真宗(第2/3頁)

六醜脖子一歪,猛地嘔出了一口黑血,栽倒在了地上,不停的抽搐。

“服了毒,救下來也是個廢人了!”魁爺伸出手指在六醜的脖子底下嘆了一嘆,撚了撚六醜嘴角的黑血,嗅了嗅味道,搖著頭說道。

“六醜一死,線索豈不是全斷了!”眉姐焦急的說道。

“沒斷!這座陰山古刹就是最大的線索!”我緊閉著眼睛,思索了片刻,隨即尋了一架梯子,爬上了當圪希德殿的屋頂,山風吹開了雲彩,皎潔的月下,周邊山脈的輪廓和水流的走向清晰明了的映在了我的眼中!

“尋龍消息暗朦朧,受少明師枉費功。先看天門龍真止,次觀出面此初峰。左來右轉須尋右,左轉右來尋亦同。若問真龍何幹大,飛星走馬討真蹤……其實我們祖先迷信的風水,無非是一門精深至極的地理地質信息勘探學……陰山山脈在呼和浩特以西的西段地勢高峻,脈絡分明,海拔1800~2000米,最高峰呼和巴什格山位於狼山西部,海拔2364米。風水中所講的山門,指的就是山與山之間的橫斷層經流水侵蝕形成的寬谷,在山勢上為南北交通之要道,陰山山脈主體雖然由太古代變質巖系和時代不一的花崗巖構成,但在兩側及山間盆地內有新生代地層。南坡與河套平原之間相對高度約千米,經長期流水侵蝕,現代山脈邊緣已較地質構造上的斷層邊緣向北後退10~30公裏。山前和山谷兩側普遍發育有多級階地。所以能夠修建地宮的位置少之又少,此地山脈北坡起伏平緩,丘陵與盆地交錯分布,相對高度50~350米,丘間盆地沿構造線呈東西向分布,盆內沉積有白堊系,第三系地層,上覆第四系厚層砂質粘土。源於陰山的河流橫切丘陵,支流極少,河床寬坦,現代水流級不相稱……欲修地宮,必有暗河為水裏驅動機關消息……”

“他在嘟囔些什麽呢?”魯絳站在房檐底下,向根叔問道。

根叔的白胡子抽動了一下,皺著眉頭說道:

“太高深,聽不懂,不過應該是在找地宮,他一定時察覺到了這裏風水不對,不是建陽宅寺廟的地方,反而是建陰宅地宮的所在,所以想用勘測地理地質的法子,找到埋在山下的地宮……”

我沒心思理會魯絳和根叔的悄悄話,大腦全力的運轉,一副三維的立體地圖在我的腦中緩緩成型……

“何知龍身結帝穴,六府三垣細究通。陰山流域,河流溯源侵蝕與分割作用較強烈,溝谷深切,地面破碎。固稱:偏角須尋前偏角,中抽仍問去前中。此地山北為內流區,河流稀少,水量小,侵蝕基準面高,因而侵蝕作用不顯著,溝谷淺緩,地貌外營力以風蝕為主,地面平坦,風沙散布,乃是絕佳的藏穴之所……”

龍穴就在附近,我擡頭向上看去,紫微星所在的方位,恰好和我所占的大殿成九十度斜角!

“原來是這樣!”我恍然大悟,順著梯子爬了下來。

“魯絳,機關就在這尊金剛像附近,入口離這裏不遠,你來找機關!”我急促的說道。

“適才我也推敲了這附近的星象,若有大墓,應該在這裏北行七十裏左右,才能上對紫微星。”魁爺拉過我,小聲的提醒道。

魁爺師出道門,這觀星之法也算個中行家。前番我被六醜裹挾,下了一處陵墓,所在的位置就在北行七十裏左右。

“魁爺容稟,這陰山古刹的布局所在,乃是絕佳的黑虎定山局,這陰山古刹乃是守靈人的居所,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司天監的高人斬龍!”

司天監,為歷代封建王朝所設的機構,掌四季農時,查節氣雨水,蔔星象禍福,定陵寢歷法。其最主要的一項任務,就是破壞龍脈。古人迷信風水之道,認為龍脈的更叠會影響王朝的興衰,故而歷代王朝都會豢養許多的風水術士,踏遍天下山水,一旦發現龍脈,便發掘破壞,以保江山不壞。

陰山地勢,大氣磅礴,陰山古刹所處之處,上應紫微星,有大本事的風水術士一定不會忽略。贏家人將陵墓修在了陰山裏,肯定早早就想到了這一點,故而將陵墓藏在了陰山的同時,在其南面七十裏,於對應的紫微星成七十度角的地方修建了一處衛宮!

衛宮,乃是先秦殯葬之法,活葬君王的親衛和戰馬兵車於其側,以為黃泉之儀仗。說白了,就是活人版的兵馬俑。

衛宮之上,有陵衛駐紮,陵衛的職責就是為君王守墓,一般都是由親衛的家族代代相承,守護著君王的陵墓不被打擾。這陰山古刹所在地,正處於衛宮的上面,千年之間,不知道換了多少掩人耳目的障眼法,殺了多少的盜墓賊和尋龍的司天監。這裏在清代修成了一座寺廟,延續至今,若我所料不差,守靈的陵衛,就是陰陽家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