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墓研究(第4/5頁)

“在一些墓葬中,出土的瓷器和古幣較多,在這裏我簡要說一下遼代瓷器。遼代瓷器造型多樣,可分為中原瓷和契丹瓷,生活日用品,例如碗、碟、杯、盆等多是按照中原樣式燒制,而一些長頸瓶、雞冠壺、鳳首壺、雞腿壺、人首魚龍壺等,則具有鮮明的契丹民族特色。在裝飾上刻畫畫、印花、貼花三種。白釉黑花瓷器是晚期才出現的,前面說過遼代彩瓷很多。我再說一下遼代錢幣,遼代錢幣有其特殊的風格,字含八分,筆意古拙,銅色較紅,從遼代的天顯到遼宋的天慶,近一兩百年間,形制均一脈相承。由此可見,遼代的錢幣有明顯的傳統性,遼代錢幣雖然在市場上偶爾可見到,但一直很稀少,如天顯通寶、應歷通寶、保寧通寶、統和元寶等存世可以說是非常少,即使在市場上見到,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假的。”

“順便說一下金代墓葬。金代墓葬一方面受遼墓的影響,而更多的則是繼承北宋的墓制。而在墓前多有雕刻石像、石碑等,還有的有墓志銘,墓有圓形或方形等形狀,很多為仿木建築結構墓室。一些貴族和皇親的墓內有壁畫。隨葬品有陶瓷器、金銀器、玉器、絲織品、銅錢等,還有一些鐵器,包括一些農具,也有中原的精美的絲織品和名窯瓷器。金代墓在我地也有一些,例如小孤山上的金代墓群等。”

“下面簡要說一下有關文物的特征。我們都知道唐代的陶瓷有‘唐三彩’,而遼代有‘遼三彩’。特別是大安以後,遼三彩更為流行。在遼金時代,遼國和金國的彩陶都很多,總的來看,金代的彩陶比遼代要多,但各有特點和民族風格。例如遼代的彩陶,單色的以綠色為主體的較多,有淡綠色、黃綠色、豆綠色等。當然也有其他顏色的。此外,在遼代晚期,景德鎮的一些瓷器和遼代特有的黃釉瓷器在陪葬品中增多了。這些,我們見到一些實物就更容易了解了。”

“那麽,現在說到一個問題。楊樹園子古墓中能有什麽陪葬品呢?我想,確定為貴族女子墓,她的陪葬品應該有耳環、項鏈、手鐲、銅鏡或梳妝盒等飾品和女人用品,這些飾品的材料,也許是金、銀、玉、瑪瑙、琥珀、珍珠等。其次是生活用品、陶瓷器、玉器、銅器等。生活用品當然包括遼代特有的雞冠壺等。也會有彩繪品,最可能有的是一個面具,俗稱覆面,就是一些貴族死後習慣於蓋在死者臉上的一個面具。我猜有可能是銅面具或鎦金的覆面,因為在墓中發現了一段銀絲,我研究了兩天,並查找了一些資料,認定這段銀絲就是死者面具上的銀絲,由於系得不結實而脫落。”

當邱所長說完這些,張劍鋒和三名組員都聽呆了,打心眼裏佩服邱所長的專業學識豐富。

“好了,關於遼代墓葬的問題我就講這些,下面由我們的文管所研究員秦小玉來講吧。”

於是,秦小玉講起了有關遼代的一些歷史,張劍鋒他們像小學生一樣在本子上記錄著。

秦小玉說:“關於遼代歷史,我只能做個簡要的介紹。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到耶律延禧於1125年被俘,遼國滅亡,共經歷了二百零九年的歷史。這是一個與宋朝對峙的我國北方的一個民族,即契丹族。大遼國當時以遼河流域為中心,雄跨長城內外,曾輝煌一時,影響很大。遼國滅亡後,阿保機第八世孫子耶律大石又於1124年建立西遼,西遼存世九十多年,1218年為蒙古所滅。由此看來,遼國及後來的西遼主要活動區域都在我們這一帶,出土的一些文物中,遼代的文物占很大比例。”

契丹人雖然占據的領土較大,但人口並不是很多,最多時達到一百二十多萬人。他們居住在北方,有著草原上民族特有的勇敢、剽悍的特征,並有著自己的民族風俗和傳統。他們既會遊獵放牧,也會馴鷹和下河捕魚、農耕,而且軍事力量也較為強大。我們都看過《楊家將》這本書或是講述其故事的電影、電視,宋朝軍隊在楊家將的帶領下就曾與強大的契丹軍隊多次征戰。

“在當時的遼國境內,還有蒙古、女真、奚、漢等民族,他們也借鑒了這些民族的文化,並與其和睦共處。例如契丹人的政治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就深受漢人的影響,忠孝節義等逐漸成為他們的倫理道德規範。”

“契丹最初本無文字,建朝後才創造契丹大、小字。是借助漢字而形成,以致後來在文學、繪畫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些文化,我們從一些出土的文物,以及墓葬中的石碑、壁畫上就可看到。”

“契丹人也像北方其他民族一樣,有著宗教信仰,道教曾在遼代傳播一時,但佛教更為盛行,我們現在看到的遼寺和遼塔就是遼代燦爛文化和文明程度的一種體現。遼代的人的飲食可以說較為簡單。關於他們的服飾,我們從一些電影電視上已看到,很有民族特色,但不免受唐宋影響。一些民族服裝帶有唐宋的特點,但是從服飾上可以看出一些人的身份和地位等。例如《遼志》記載‘契丹國內富豪民要裹頭巾者’等。他們也有很多節日,例如立春、端午、夏至、中秋、重九、冬至等,有些是從中原借鑒而來,但又保留了他們自己的民族風俗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