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扇門(第6/12頁)

《永樂大典》抄本

沒想到竟是《永樂大典》的抄本!要是原件的話早就價值連城了,因為當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時,《永樂大典》大部分都已毀於戰火。

玻璃櫃旁邊是個老式的留聲機,有個大喇叭發出金屬的光澤。留聲機邊上還有個青銅的鳳凰,或許是中國春秋時代的文物吧。在上面的玻璃櫥窗裏,有一紅一藍兩只瓷瓶,看上去耀眼奪目,帶有明顯西域的風格。

窗邊還有個落地的圓座鐘,不知道有多少年齡了,但那秒針仍然永不知疲倦地走動著,春雨擡腕看看自己的手表,竟然分毫不差。

這滿屋子的寶貝令人眼花繚亂,還好春雨不是個小毛賊,否則非得把這房間搬空為止。她躡手躡腳地走到門口,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打壞了什麽東西。

當她打開房門時,迎面卻看到了一張男人的臉。

蓋博式的小胡子翹了翹,立刻從微笑變成了慍怒。

春雨也嚇得不輕,腳一軟幾乎就摔倒了,她緊緊抓著門框,後仰著頭不知道說什麽。

兩人就這樣對峙了半分鐘,直到喬治·艾伯特冷冷地說了聲:“Hello!”

“Hello……”

回答的聲音劇烈顫抖,她不知該怎樣解釋,自己是如何出現在這個充滿寶貝的房間裏的,難道要說她是從三樓大衣櫥裏掉下來的嗎?

“I’m sorry”

她羞愧地低下了頭,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艾伯特把眉頭擰到了一起:“請問你是怎麽進來的?我記得早上出去的時候,明明是把門給鎖好的。”

“是嗎?可是我剛才路過的時候,這扇門卻是半開著的。”

春雨紅著臉撒了一個謊,盡管心裏像吃了個死蒼蠅一樣難受。

艾伯特盯著她的眼睛搖了搖頭,也許早已經看穿了吧:“好了,這次我原諒了你,以後請不要再擅自闖進別人的房間。”

她點點頭,輕聲細氣地說:“我可以走了嗎?”

“當然,請便。”

艾伯特閃到門裏,給她讓出了一條路。

春雨“逃”出了這個房間,像陣風似的跑回到了樓上319房間。當她經過隔壁318房門時,再也不敢看那扇門了。

鎖上門倒在床上大口喘氣,腦海中卻浮現起了,隔壁房間那照片裏的女子。

她是誰?

格林威治時間2005年5月29日下午2點

還是在倫敦,春雨的房間。

午後的空氣不再那麽潮濕了,她枯坐在床邊關掉電視機,任何聲音都是多余的,只有自己的心跳聲還那麽真實,提醒她仍然活著。

剛來到倫敦的幾個小時,意外地在大本鐘下發現了那個男人,轉眼卻消失在雨夜中。為找回這唯一的希望,她來到旋轉門飯店,但那個影子依然遙遠,讓她一步步墜入絕望的深淵。

除了讓她魂牽夢縈的高玄外,還有一個男人也讓她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在飛機上歸天的弗格森教授。雖然素昧平生,但他生命中最後幾個小時,留給春雨的印象實在太深了。

仔細回想著飛機上那段噩夢——但願那只是噩夢,可教授老頭的眼睛卻如此真實——好像還漏了什麽?是那本書,她居然差點忘記了。

教授在飛機上送給了春雨一本書!

她摸著自己的心口,卻無法禁止後背心的冷汗。那本書在哪裏?春雨趕緊打開行李箱,她記得前天在飛機上,自己把書放到隨身小包裏了,後來又放進了大箱。

謝天謝地,在一堆替換衣服裏找了半天,終於從箱底找到了這本書——

《Borges Novels Collection》

綠色的封面上是個郁郁蔥蔥的花園,樹叢中隱藏著一個中國式的涼亭,仿佛是十九世紀歐洲人的中國印象。

弗格森教授在飛機上,將這本綠封面的書送給了春雨,至今她仍然搞不清教授為什麽要這麽做?在他將這本書送給春雨後不久,便在飛機降落過程中猝死身亡了——這是他生命中最後的遺物,更確切地說是最後的贈送物,送到了春雨的手裏。

書名翻譯成中文就是“Borges小說集”。下面是著作者的名字:Jorge Luis Borges(Argentina)

括號中是作者的國籍,“Argentina”也就是中文裏的阿根廷。

這個名叫Jorge Luis Borges的阿根廷人究竟是誰?她記得教授只在飛機上告訴她:這個作者早已經去世了。除此之外,並未透露過關於這個Jorge Luis Borges的任何信息。

春雨緩緩打開書頁,在前勒口處看到了作者簡介,居然密密麻麻寫了一大堆英文,她試著將其譯成了中文——

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

阿根廷文學家。1899年8月24日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有英國血統的醫生家庭。一戰後全家移居瑞士,後就讀於劍橋大學,掌握英、法、德等語言。1921年回到阿根廷,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熱情》。1935年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世界醜事》問世。1941年短篇小說集《小徑分岔的花園》發表,其他重要短篇集有《阿萊夫》、《死亡與羅盤》和《布羅迪埃的報告》。1946年,Borges因在反對Peron總統的宣言上簽名,被革去圖書館職務,派為市場家禽稽查員。1955年Peron政權被推翻後,Borges任國立圖書館館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哲學文學系英國文學教授。1986年與瑪麗亞·兒玉結婚,同年6月14日在日內瓦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