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烏龍第一鍋 第24章 坊間盛名傳(第2/2頁)

味道倒還尚可,湯品也入味,大眾美食,向來是嘗不膩的味道。這倒也還罷了,最讓人眼紅的是,絡繹不絕的上客,據市場調查人員的蹲點,這類大眾菜館上客能從上午十點一直持續到晚上二十二點,中間甚至不斷客,高峰的時候滿座是經常的事,這上客率,也確實讓人有點眼紅。

再算到成本收益,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根據這些市場探子挖回來的消息,一個這樣中型的,以省內傳統燉菜為主菜系的飯店投資不過三十多萬,資金的回收期限不超過兩年,再小一點,地段稍好一點,幾個月就能收回成本,最大的一家大眾鐵鍋燉經營面積不過兩百平米,而經營的年限已經十二年了,據說這個飯店中途還搬遷了一次都沒有影響到紅火的生意。

蔣九鼎對傳統的鐵鍋燉菜,興趣越來越濃!

這些年,餐飲和其他市場一般都是風起雲湧,川味、魯味、火鍋、海鮮、涮鍋幾大菜系林林總總在省城開了幾百家鋪面,甚至還有一窩風地西餐跟著湊熱鬧。這其中不乏動輒投資上百萬的大店,都掀起了不大不小的風潮,真可謂市場代有黑馬出,各領風騷數百天。差不多都是紅火一陣子就疲軟下去了、慘淡經營了、甚至於銷聲匿跡關門大吉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是一方人的胃,對於吃慣了面條饅頭大燴菜的大原人,生猛海鮮、奇辣重鹹,沒準都不如蘿蔔白菜來得舒坦!

這些事裏,蔣九鼎倒沒發現傳統有多大的張力,只是詫異著,要從成本收益上講,燉菜,居然也是暴利,一份傳統的燒三鮮鍋燉,木耳鮮菇黃花菜,成本也就五六塊錢最高能賣到三十多塊,這要算收益比例的話,和海鮮差不多;不過要比出貨量,就沒法比了,據說大眾鐵鍋燉裏,最高記錄一天賣一百七十六鍋燒三鮮!

說到底就明白了一件事,這些人才是悶聲發大財的。自己這個圈子裏風光無限的小老板們,沒準倒欠著銀行和股東們多少錢呢?而這類低調開店的人,那家的家裏看樣存個幾十萬都是小意思。那錢倒還不在蔣九鼎的眼裏,不過再想想,白手起家淘這麽多,和靠著上一代的蔭佑賺錢,一比這優劣就是明了了。

詫異,接下來的事更詫異。

企劃部裏,最後調查了有代表性的十三家以燉菜為主菜的飯店,有一個細節引起了蔣九鼎的注意,大廚居然有一多半來自烏龍縣,再往下一問,一解釋才明白,山北省向來就有“杏花酒、烏龍廚;清徐醋葫蘆”一說,這烏龍縣窮山窮地,當年吃不飽逃荒要飯走西口的人多,烏龍縣的人特征最明顯,一家背口大黑鍋,走那吃那,久而久之,烏龍縣逃荒的人和烏龍鍋名聲也越來越大,而且當個廚子吃飽也成了逃荒人的第一志向,多少年沉澱下來,反而在外當夥計當廚子的都成材了,甚至還有發財的,這些人榮歸故裏之後,用自己的經驗再把下一代、下下一代再教教,教來教去,教出一窩大師傅來。

於是經常出現這樣的奇景,一個店裏是閨女洗菜娘淘米、兒子提勺爹坐鍋,一家就能支個店,而且這種店,在烏龍遍地都是,在省城也差不多,頂多就是夥計多幾個而已,本質還沒變。

傳了幾代,這烏龍縣就成了廚師輩出的地方,廚子多了,裏面就不怕不出精英了,差一點的,開個小店養家糊口;好一點的進了星級飯店主廚,據說在全國廚師大賽上,那位一把面拉三千根、根根細如發絲,能過針眼的白案師傅,其祖籍也在烏龍。

這件事一直從辦公室討論到市場分析會議上,餐飲業一行,多數嘴饞,倒也有不少人嘗過燉菜,會上討論的時候,派出去的幾位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嘴裏居然冒出烏龍第一鍋的名稱來了,一細問才知道,這一多半裏烏龍廚差不多又有一半曾經在烏龍縣鐵鍋燉菜店裏當過夥計,即便是沒有當過夥計的,也曾經去過烏龍取經,其中名聲最大的一家就是烏龍第一鍋!

得,繞了一個大彎子,又回到原地了,蔣九鼎在公司例行的市場分析會上有點走神了,這時候才覺得,還真是小瞧這份不起眼的鐵鍋燉菜了。

蔣九鼎以他商人的眼光,就是那種眼裏能映出人民幣來的眼光看這事,總覺得隱隱約約抓住了點什麽,可還是很模糊,這才極力說服妹妹和自己去一趟烏龍。簡凡不簡凡倒還是其次,實在是傳統的鐵鍋燉菜讓他聽得有點欲罷不能!

在去的時候,心裏多多少少還是有點不以為然,不就一鍋湯嗎?不就蘿蔔青菜豆腐嗎?難不成還真比鮑魚海參有吃頭?

這事,磕磕絆絆,兄妹倆聯袂再次出行烏龍的時候,已經是半個月以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