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瀛台殺局(第4/9頁)

光緒走到殿門前,向外面掃了一眼,確定四處無人後,快速地拉攏了殿門。

白孜墨和索克魯悄無聲息地靠近殿外,隔墻細聽。

保皇黨

涵元殿內,關上殿門後的光緒,身上的瘋癲狀態忽然一掃而凈。他不再呆坐出神,不再喃喃低語,不再叫苦訴冤,也不再抱摔物件。他忽然變得無比正常。他從後殿中引出了幾個人,幾個穿著黑色夜行衣的人。

“人都撤走了,你們趕緊找機會溜出去吧。”光緒說。

一個黑衣人向他走近了一步:“皇上,您當真不跟我們走嗎?”

光緒坐回禦椅,嘆著氣說:“我如果要逃,早就逃了。”他自稱“我”,而不言“朕”,顯然對這幾個黑衣人的態度,要比對冷德全和索克魯友善許多。

光緒這句話一點也沒有說錯,他若想從慈禧的囚禁下逃走,並不是沒有機會。

當初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時,宮中大亂。《庚子國變記》記載:“是日,百官無入朝者……宮中人紛紛竄出。”當時皇城內一片混亂,人人爭相逃命,誰還顧得上別人?這時候,光緒若更換一身太監的衣服,乘亂逃走,可謂輕而易舉。他也不需要逃多遠,只需逃到東交民巷列強的使館裏,便可擺脫慈禧的控制。可是他沒有這樣做。身為一國之君,他不願偷偷摸摸地做事,而是直接面見慈禧,對慈禧說,他想留下來主持亂局,珍妃也跪求皇帝留京。慈禧當然不會讓光緒有機會獨自掌權,命崔玉貴殺害了珍妃,挾光緒出狩西安。在逃亡西安的路上,光緒也有逃走的機會。途經洋河時,恰逢河水大漲,將橋沖垮。《德宗遺事》記載,當時慈禧急著逃命,讓心腹太監們擡著她的禦輿過河,卻把光緒留在了洋河對岸。此時陪伴在光緒身邊的,只有忠於他的肅親王善耆。光緒大可以乘機脫離慈禧的行伍,返回北京城,然而他卻沒有,而是叫善耆去附近的村子裏找人來擡他過河,追上了慈禧的行伍。光緒之所以不逃,正是因為他內心認定自己是一國之君,乃是大清的正統,如何能行逃跑之事?

光緒對黑衣人說:“梁鐵君,你此次回去,路上務必要小心,莫被人識出身份。你回去後,轉告康有為和梁啟超,就說我有自己的打算,叫他二人別再來為我冒險。”

站在光緒對面的黑衣人,姓梁名鐵君,是保皇黨的骨幹分子。此次田景池等人入宮行刺,正是以康有為為首的保皇會的掩耳盜鈴之計。

早在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就意識到,要推行變法維新,必須除去守舊大臣和慈禧太後,否則新政空有條令,卻無從實施。為此,康有為制定了“圍園殺後”的冒險計劃,只可惜這一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慈禧太後便搶先一步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捕殺了譚嗣同、康廣仁等六君子。

被迫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加拿大成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即保皇會),入會者以保皇黨人自居。保皇黨人在海外的留學生中發展力量,籌措活動經費。在籌劃了多年後,康有為派梁鐵君、陳默庵、梁子剛等人秘密入京,伺機刺殺慈禧太後,營救光緒皇帝。

梁鐵君在北京廣泛活動,買通了宮中的幾個太監,通過幾個太監收集的信息,掌握了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的情況,同時聯絡上了西分廳四區區官範履祥,以保證他們的集會地點吉昌照相館的安全。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後,梁鐵君等人制造了轟動京師的三大案,創造了入宮的機會,由田景池等人找機會刺殺慈禧太後。刺殺若能成功最好,即便失敗,也能將京城的防禦力量集中到紫禁城內,使得皇城外圍的守備空虛。他趁機率幾名心腹,在買通的太監的接應下,趁夜色從西安門溜入皇城,趕到瀛台,將看守瀛台的十幾個太監迅速拿下,隨即來到涵元殿,要將光緒救出宮外。

梁鐵君費盡心思,豈料到頭來,光緒卻不肯離開瀛台。

光緒自然有他的打算。他一點也不願意逃跑,身為堂堂的一國之君,國未破家未亡,焉有逃命的說法?光緒現在已經打定了主意,刺殺既然不成功,那就只有學當年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沉下心來等待,等待慈禧老死,然後名正言順地重掌清王朝。

此時站在光緒對面的梁鐵君,心中卻是另外一番想法。他耗費了如此多的心血,籌劃了這次掩耳盜鈴的行動,表面上刺殺慈禧,暗地裏營救光緒,眼看就要成功,豈能因光緒自身的原因而失敗?這麽長時間的費心費力,連帶上了好幾位友人的性命,焉能付諸東流?

梁鐵君猶豫了。

他站在原地,最終,做出了他自己的決定。

皇帝不走,那就只有強迫皇帝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