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湘西趕屍(第2/3頁)

暉兒手中正拿著姜老所贈的筆記,看來她一定是查閱了那上面的記錄資料。但墨家的後人為什麽要用這樣的東西來對付我呢?照理我們從未謀面,更談不上什麽深仇大恨,唯一的解釋也許就是利益驅動了。

“剩下那些半條命的東西都讓我給滅了,這些個家夥的確是大食國來的,估計是戰死的,托了這裏的沙土和氣候的福,保存較好。”林嶽繼續道,“也是靠那種‘傀人甲’刺激神經系統才那麽牛轟轟的,不過……”

林嶽伸出手掌,手心裏放著一把草葉,隱隱有些黑黃。

“靈火的痕跡,這上面還有人油。”林嶽撥著草葉道,“這是在附近發現的,死的那個應該是墨家的人,動手的應該是莫曹。”

利益是人們的共同驅動,如果說是莫曹他們找來的殺手卻也在意料之中,但他大可不必將這個墨者殺了,即便是滅口,也顯得有些過頭了。

只是不管如何,好在大家都平安,最重要的是沒有釀成我親手殺死妻子好友的慘劇。

“調查這些只會浪費時間。”我恨道,“繼續按原計劃查探,要想太平,就必須先把這些潛在後面的混蛋挖出來!”

……

湖南湘西張家界,青巖山地域。

西漢初年的張良,字子房,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傑,被封留侯,謚文成侯。

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傳奇式的人物,據《史記》、《漢書》等史志典籍記載,他的先人曾五世相韓,自秦滅韓後,張良結交刺客,曾與樊噲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

陳勝、吳廣起兵後,張良聚集百余名少年投奔沛公劉邦。精通兵法的他善於出謀劃策,深得劉邦信賴,曾稱贊他能“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裏外”。

然而,這位功名卓著的開國元勛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急流勇退,稱病不朝,過起閉門謝客的隱居生活,直至漢高後三年去世。因此,張良的晚年活動鮮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而張良死後究竟葬於何處,也成為千古之謎。

而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卻正是這位兵法、數術名家的墓地。

關於張良的墓地,人們曾有多種猜測。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縣城西南六公裏的曹辛莊車站南側,確有一座張良墓,高達十米,周圍古柏環繞,郁郁蔥蔥,似有一定來歷。據傳說,劉邦死後,呂氏專權,張良便托病隱居於東昏縣(也就是現在的河南蘭考)西南的白雲山,死後就葬於該地。後世的戲曲、小說也有相似描寫,說張良納還冠蓋,辭朝學道,劉邦追至白雲山,張良幻化而去,從此不知下落。

也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山東沛縣東六十五裏的微山湖微山島上,據唐代《括地志》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裏,與留城相近也。”又載:“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裏,今城內有張良廟也。”當初劉邦封侯的時候,曾許諾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但張良以在留城與劉邦首次相見為理由,要求封給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後葬於留城附近,應屬合情合理的事情。這一看法以唐代文獻為依據,且與史實較接近,也有一定說服力。

還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湖南張家界的青巖山。當地山水奇麗、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風景區。據《仙釋志》記載:“張良,相傳從赤松子遊。有墓在青巖山,時隱時現。”《陵墓志》也記載:“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巖山。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遊。”邑中天門、青巖各山,多存遺跡。核以史實,張良確實曾在封侯之初,向劉邦說過:“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

綜合上述記載,張良晚年前往景色秀美的青巖山隱居學道,死後即葬於該地,應該是最為合乎邏輯的推斷。何況,陳子浩他們留下的地圖上也鮮明的標記了青巖山的所在。

陳子浩等人對張良墓的圖謀十分顯而易見,由於之前他們一直是遵循著奇門遁甲這條脈絡,那這位在奇門遁甲鉆研史上最著名的子房先生就更不會被放過了。相傳當年黃帝得到的奇門遁甲為一千零八十局,到了周朝為太公姜子牙改作七十二局,而這個張良張子房則將其簡化為了十八局,即陰遁九局和陽遁九局。

何況民間一直有傳說,張良將一生的奇門遁甲精要研究都藏入了自己的墓穴,之所以布下三處墓穴葬地,正是效法“狡兔三窟”,以迷惑那時虎視眈眈的呂後。

明白目的是一回事,可要想搶占先機則是另一回事,對於毫無頭緒的我們來說,且不談傳說的真實性,單單這些精要書籍的線索,就已是撲朔迷離了。

……

“嗬,這菜辣的,我那喉嚨都趕上大興安嶺火災了。”林嶽滿頭大汗地吃著,口中不住叫喚,“不過還真好吃,辣死也值得了,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