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2/6頁)

他的生日也很巧,11月10日。1775年的這一天,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式建軍。

阿爾文・卡爾森上尉之前在越南。那裏的戰事極其慘烈,在之後的五年裏也是如此。但他的輪值結束了,所以他被允許回家過聖誕節,和他的妻子還有兩個小女兒重聚,並迎接他的第一個兒子。

新年結束後他回到了越南。1970年,他最終回到了彭德爾頓海軍陸戰隊基地。給他的下一個委派不是外派。他在彭德爾頓基地待了三年,看著他的兒子從一個學步的小孩長到了四歲半。

這裏遠離致命的叢林,夫婦倆在已婚軍官宿舍、辦公室、社交俱樂部、小賣部和基地教堂之間過著正常的基地生活。他還可以在德馬爾錨地教兒子遊泳。他有時會想起在彭德爾頓基地那些年的美好時光。

1973年,他接到委派,協同家眷到緊鄰華盛頓外圍的匡提科。那時的匡提科還是蚊子和虱子成群出沒的荒野之地,小男孩可以在這裏的林間追逐松鼠和浣熊。

亨利・基辛格和北越的黎德壽[3]在巴黎郊外會談時,卡爾森一家仍然生活在基地。會談達成了一致,正式結束那場長達十年的屠殺,也就是現在美國所稱的“越南戰爭”。

卡爾森現在已經是少校了,他第三次回到越南。由於北越軍隊準備違反巴黎協定,進攻南部,那裏仍然危機四伏。不過他被召回得比較早,早在騷亂從大使館蔓延到機場最後一架飛機起飛前就回來了。

這些年來,他的兒子基特經歷了一般美國小男孩都會經歷的階段——美國少年棒球聯合會、童子軍、小學。1976年夏,卡爾森少校和他的家庭遷移至海軍陸戰隊第三大基地——北卡羅來納州的勒瓊基地。

作為他所轄營的第二指揮官,卡爾森少校在C街第八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工作。他和妻子,還有三個孩子一起,住在已婚軍官宿舍。從沒有人說起過這個正在成長中的男孩長大以後可能喜歡做什麽。他降生在兩個“家”的中心:卡爾森家和軍隊。通常認為,他會追隨他的祖父和父親,進入軍官學校,穿上軍裝。

1978年到1981年,卡爾森少校接受早就應該完成的海上委派任務,去往北弗吉尼亞州切薩皮克灣南岸的諾福克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基地。家裏人住在基地,少校作為尼米茲號航母的長官出海執勤,這艘航母可是航母船隊中的驕傲。他在海上的有利位置讓他目睹了“鷹爪行動”的慘敗——那也叫作“沙漠一號”,幾個美國外交官被一群受控於阿亞圖拉・霍梅尼[4]的“學生”綁架至德黑蘭作為了人質,但那是一場令人絕望的營救。

卡爾森少校站在尼米茲號的艦橋上,用遠距離望遠鏡看著八架重型海種馬直升機轟鳴著飛向海岸。“綠色貝雷帽”[5]和“遊騎兵”負責本次“搶人”行動——他們將解救外交官們,並把他們帶離海岸,回到安全地帶。海種馬是去支援他們的。

他見證了他們大多數人的艱難返航。第一批的兩架在伊朗海岸飛入一場沙暴,因為沒有濾沙裝置而發生了故障。另一架從正面飛入風暴墻,飛機起火。其他直升機帶著傷者返航。在他生命剩下的日子裏,每次想起這段記憶和那次愚蠢的計劃,他都感到十分痛苦。

1981年夏天到1984年,阿爾文・卡爾森已經是中校了,他和他的家人被派往倫敦,在格羅夫納廣場的美駐英大使館擔任美國海軍陸戰隊參贊。基特在聖約翰伍德的美國學校上學。後來,男孩回憶起他在倫敦的那三年時,充滿了感情。那時正是瑪格麗特・撒切爾和羅納德・裏根舉世矚目的夥伴時代。

福克蘭群島遭到入侵,旋即被解放。英國傘兵部隊進駐斯坦利港一周前,羅納德・裏根到倫敦進行國事訪問。查理・普裏斯被任命為大使,成為這座城市裏最受歡迎的美國人。自此,晚會與舞會不斷。在大使館一次列隊迎接活動中,卡爾森一家見到了伊麗莎白女王。十四歲的基特・卡爾森第一次迷戀上了一個女孩兒。而他的父親,已在部隊裏待滿了二十個年頭。

卡爾森中校被提升為海軍陸戰隊第三團第二營指揮官,他的家庭也隨著他遷至和倫敦氣候迥異的夏威夷群島的卡內奧赫灣。對十幾歲的男孩來說,這段時間就是沖浪、浮潛、潛水、釣魚,還有對女孩子愈發感興趣。

十六歲的他,體魄之強健令人驚嘆。學習成績也表明他擁有一個飛速運轉的大腦。一年後,他父親升職到了總參謀部,被派回大陸。基特・卡爾森是鷹級童子軍,同時也是後備軍官訓練營的新生。多年以前所做的推測正在變成事實——就像飛機開始著陸無法停止一樣,他正在步父親的後塵,即將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