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終極羌塘 05.傳說(第2/2頁)

查老館長對玄鳥崇拜很有研究,他給我們的書籍很多也有關於鳳凰的記載,包括許多正統學派,也有很多民間傳說。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而根據神話傳說,鳳凰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特別珍愛的動物,在歷史上,早期人類文明中似乎普遍地盛行過對某些動物的崇拜。例如,歐洲和亞洲的許多民族都喜愛獅子與鷹,以之為徽記——因為它們是力量和敏捷的象征。在古華夏,中國人所崇拜的動物是龍與鳳。然而千百年來,龍與鳳的真相卻一直是個謎。具體是怎麽起源的,大家也都是猜測,誰都沒證據證明自己的推論。

這個地方的傳說倒有些意思,我看過很多地方的傳說,但都沒有一條信息有說到鳳凰不能看,看了會倒黴的,這真是有悖眾多傳說。直覺告訴我,越是反常於世界統一認識的事情,越是能突破問題的關鍵,或許這個失落的傳說在暗示著什麽事情。

我們激動地討論著,大家都沒想到還沒真正進入羌塘就已經遇到了這麽神奇的事情,要是進入了那還得了。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在我研究查老館長的資料時,卻注意到一條信息,那就是在商代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甲寅蔔,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只鳳。由於是用網捕獲的,所以捕獲的是活著的鳳凰。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我曾經也覺得這條甲骨文只是一條孤證,但是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歸生鳳於王。”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也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兩漢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征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征,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所以,你說了這麽一大堆東西,就是想說鳳凰真實存在?”陳靜有些嘲笑的意味。

“我也沒說一定存在鳳凰,只是想說,可能歷史上真的存在過一種很特別的鳥類,只是還現代人還沒發現它的存在。”我聳著肩說道。

“今蔚說的也對,其實在人類剛出現不久,很多圖騰,都有不同形式的記載了鳳凰的存在,那個時候好像還很難編造同樣的傳說吧,除非是事實。你想,中國文化五千年多,難道剛出現的時候大家就統一了認識,在不同的記載裏就有了同樣的描述?何況,世界在當時還是很封閉的,一個民族不認識一個民族,更別提別的大洲裏的民族,為什麽世界上有這麽多關於鳳凰的記載?”信宏同意地說道。。

“兩漢時代迷信得厲害,很多記載都不能相信,雖然也有原型演化過來。可是,之前,甚至文字和人類剛出現的時候,還很難編造神話,而且是在從沒交流過的民族裏,有同樣的鳳凰描述。”我繼續說道。

“好了,好了,又沒否定你們,幹嘛都急著解釋,男人就是沒勁。”陳靜掃興地轉頭走向車子,信宏在一旁懵懂地看著陳靜的背影。

越野車在司機的修理下,終於又能上路了。我們鉆進了車子裏,心裏都在祈禱車子別在出問題,要不然我們可能就被排除在行動的外面了。陳靜在車上和信宏鬥嘴了好一會兒,隨後她又嚴肅地對著我說道:“其實,我們紅崖族也有關於神鳥的傳說,不過我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當作鳳凰,但是紅崖族的傳說有一點和司機說的傳說一樣,那就是千萬別直看神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