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八桂靈域 01.宜州的前身(第2/2頁)

SRT是英文single rope technique的縮寫,在國內我們叫它作“單繩技術”。這是一種能在一根繩上實現自如上、下的技術。它的出現,使人類得以更深入地下未知世界,成為洞穴探險必須掌握的內容。探險者都以能達到地下垂直深度1000米為榮。現在1000米記錄已經被破,但是對垂直深度的挑戰卻沒停止過,也不會停。這些裝備使用起來很復雜,到時候萬一真要下到洞裏面,就得十萬分小心了。我心想,這次的完美準備,我們的廣西之行應該不會像前幾次那樣辛苦了,這就所謂的是吃一塹,長一智。

準備好東西後,我們就休息去了。我躺在床上,思緒萬千,沒想到信宏的媽媽曾經有過這麽一段事情,不知道她還在人世嗎?宜州又是怎麽樣的一個地方呢?我們學歷史的就是有這一點兒好,每個地方只要在歷史上稍微有名,資料上就一定能找到。我起身翻閱自己的藏書,本來以為要找很久,沒想到馬上就給我找了有關廣西宜州的歷史資料。原來,這個地方出了一個大名人,我想只要是研究少數民族的人都知道,這個宜州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三姐的故鄉,難怪這麽容易就讓我找到了。

宜州位於廣西中部偏西,名氣雖不大,可是它卻是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書上是這麽說的:宜州,建置始於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元鼎六年),時名定周縣。漢代在今桂中偏北及桂西北一帶只設此縣,縣治在今宜州市。漢以後,縣名叠易。三國、西晉名龍剛縣;南朝,宋名龍定縣;唐名龍水縣;宋名宜山縣。宜山縣沿稱至1993年9月8日(9月9日以後撤宜山縣,設宜州市)。自公元630年(唐貞觀四年)至1957年的1300多年間,宜山縣均為歷代州、郡、府、路、司、行政地區的首治之縣。由於縣屬軍事重鎮,歷代不少顯要名流或因任職、遷謫,或因考察、羈旅而流離縣內。唐代,河間王楊慶、漢陽王李倏、左武侯大將軍鄭元如及吳懷忠均曾任宜州刺史,駐節宜山縣(時宜山縣隸屬宜州為州治)。吳懷忠首將漢代土城改用磚石建築,使宜山城池初具規模。

這個宜州,很多歷史名人還曾經去過,像宋代大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明惠帝朱充文、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等歷史名人都曾經來過,其中的遠古遺跡也有存在,這更提起了我的興趣。

我拿著書讀得津津有味,但忽然想到了查老館長的信件,這才覺得有個問題被遺漏了!在信裏,查老館長不是說有六個人到了廣西嗎?他只點出了我的爸爸媽媽,信宏的爸爸媽媽,還有他自己,可是這也只有五個人,那還有一個人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