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蒙頂神香》第10章 洞天福地(第2/3頁)

“我沒有這麽說,只不過山洞裏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我坦言道。

在我從雲梯爬進來時,我就已經注意到山洞的規格了,再闊綽的茶商也無法做到這個程度。更何況,古時的門派典籍都秘不外傳,想要全部收集,難如登天,就連茶王也辦不到。可是,門派再大,也大不過朝廷,皇帝老子一道聖旨下來,你敢不交就滿門抄斬。皇帝老子自古以來沒為難過民間裏的派系,多半是那些皇帝不感興趣,但乾隆不同,他可是皇帝裏最愛喝茶的一位。

乾隆“以茶治國”流傳下很多故事,諸如他剛登基,便在中堂大臣張廷玉家中品查,並親自動手泡茶分賜眾臣,同時說“治國如沏茶,要取中庸之道,太寬太猛都不宜。需剛柔並用,陰陽相濟,因時因地制宜。”當時,康熙晚年施政過寬,包庇了一批巨貪,而雍正又施政過嚴,大開殺戒,搞得人人自危。於是,乾隆才以茶明理,把他治國的方針講個透徹。

還有一個很著名的事件,那就是乾隆在立永琰為太子前,曾和以後成為嘉慶的永琰喝茶。喝茶前,乾隆介紹茶葉是新入貢的武夷山大紅袍,並叫永琰趁熱喝,否則巖韻稍縱即逝。永琰一喝就覺得不勝苦澀,也立刻知道喝的不是新茶,而是陳年大紅袍。原來,乾隆故意說反,是在用武夷陳茶提醒永琰,陳茶比新茶更有韻,登基後千萬不可忘乎所以。

除了乾隆有這個能力,我真想不到還有誰能建造此地的洞天福地,可他建造這裏的原因我就想不到了。如果是為了收藏茶葉典籍,大可以把書都放在皇宮裏,總比放在山裏安全。這裏水氣那麽重,書很容易被侵蝕,我們拿在手上的古書很多都一觸即破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此處又與乾隆無關,但除了他又想不到別人了。

廖老二將信將疑:“這些書如果真是乾隆那時留下的,那林家就太過分了,占著這麽好的東西不分享,還想讓這些書爛在這裏!”

“林家人才輩出,盤踞一方,很可能就是依仗了這些珍貴的典籍。”我嘆道,人果然自私,無時無刻不想著自己。

“早聽說道教有72個洞天福地,武夷山是第16個,這裏真的是人傑地靈。”廖老二仍沉浸在喜悅中。

我長嘆一聲,點頭同意,殘經如果擺到這一處的洞天福地,也會黯然失色。我們倆人看書入迷,全然不記得林紅巖的事情了,如饑似渴地閱覽。我有一種丟西瓜揀芝麻的感覺,恨不得開輛卡車進來,把所有的書都打包帶走。我不知何時覺得這些書都成自己的了,已經在精挑細選,要選幾本最喜歡的經書做為私家珍藏。廖老二比我還貪心,一口氣抱了十幾本書,好幾本都掉在地上了。

我見了就叫廖老二別亂來,趕緊把掉了的書撿起來,要知道這些書都是不復得見了,被毀壞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廖老二沒好氣地把懷裏的書堆在架子上,然後彎腰去撿,我則站著接過他遞上來的書,一本本地塞回原位。一連放了三本書,當我接過第四本書時,就被那書的標題吸引了

《兵器·茶》

我暗暗吃驚,莫非茶王隨身攜帶的大茶八卦針,就是從此書流傳出去的。書上沒寫作者名字,估計那個作者不想被人知道,又或者抄錄者粗心地遺漏了。我著急地叫廖老二先別撿書了,先幫我照明,我要馬上看看這本書。

此書介紹了十種兵器,它們與尋常兵器不同,形狀各異,在普通人眼裏只是一件沒用的物品。最奇特的地方在於十種兵器均與茶葉有關,大茶八卦針是第十種,書中除了介紹大茶八卦針的使用方法,吹奏茶歌音律的幾種要決,還有如何制造它的具體步驟。更甚,此書還給這十種兵器做了排名順序,大茶八卦針竟然墊底,是十種茶類兵器最差的一種。

我目瞪口呆地翻閱,書裏提到大茶八卦針由一位姓陽的茶人持掌,其他九種兵器也另有歸屬,但十種茶類兵器均是同一位茶人制造出來的。此人情況不詳,只知道是一位女人,她身處四川蒙山地區,深隱不現。我心中大駭,這個女人莫非與小姨有關,是她祖母,或者曾曾曾祖母?

其他兵器嚴格來說都是茶器,其形狀都不出眾,就拿排名第一的醉神茶盞來說,它被描述成一只普通的青色茶盞。醉神茶盞被列為第一,是因其與天下茶葉,以及蜜蜂息息相關,可惜沒說明白。不知是故弄玄虛,還是本書作者不了解,因此不便多言。而且,醉神茶盞是書裏唯一一種沒有記錄制造、使用方法的兵器,只提及發明者是蒙山裏的那位神秘女人,茶盞還在不在那裏,書裏也沒說它的下落。

廖老二面帶驚恐,問道:“依你看,此書何人所作,又在何時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