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體內的細胞炸藥(第2/3頁)

我認真地聽著,感覺自己像個醫學院的大一新生。

葉秋薇接著說:“據此,醫生認為陳曦的昏厥可能來自遺傳,但具體的病因仍無法查明。之後,陳曦的昏厥仍時有發生,這讓她成為很多同學的笑柄。直到93年,陳旗幟再次帶她到市一院進行檢查,總算查明了病因。不過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這種病還無法治愈。此後,陳曦又忍受了幾年的折磨。奇怪的是,從大學開始,她的病症好像一下子就消失了,再也沒有出現過。”

我點點頭:“那麽,你是如何推斷出,她患的是——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的呢?”

“遺傳性的高血壓類疾病種類很多,多數跟激素失調有關,像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等。”葉秋薇列了幾種病症名稱,見我一連迷惑,便打住分析說,“但我列舉的這些病,要麽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群,要麽就是具有血壓持續偏高的特征,這兩點,陳曦都不具備。同時,陳曦的病情有個特殊之處:她第一次發病,是母親的漠然離去直接導致的,和精神上的刺激脫不了幹系。根據這一點,我懷疑她的病症和神經系統有關。而與神經系統聯系最為緊密的激素細胞,就是嗜鉻細胞。同時,我還注意到了兩個日期:陳旗幟第一次帶陳曦到醫院檢查,是91年的陽歷4月,當時沒能查出陳曦的病因。第二次,則是93的夏天,這一次,醫生很輕易地就發現了陳曦的病因。兩次檢查都是在市一院,或許醫生也是相同的,為什麽結果卻迥然不同呢?”

“技術。”我不假思索地說,“肯定是因為技術的發展。”

“嗯。”葉秋薇說,“91年到93年,市一院究竟發生了哪些技術革新呢?我通過朋友聯系上市一院的一位老醫生,以寫論文為借口,問了她這個問題。她想了很久,說那兩年,市一院並沒有引進太多新技術,唯一的重大改變,可能就是93年春天,從國外引進了一套二手CT設備。”

“CT?”

“這一點很重要。”她耐心解釋說,“我開始在CT技術和陳曦病情的檢查之間尋找聯系,這種聯系實在是太明顯了。在CT技術應用之前,對人體內部的無創檢查手段主要是B超。B超的缺陷在於,聲波的可控性與穩定性較差,成像不夠清晰,因而無法探明體內的微小病變。CT在成像準度和精度上都有了質的飛躍,能夠檢查出十分細微的病變。據此我推斷,陳曦的病症,一定是只有CT才能查明的細微病變。”

“然後呢?”我急切地問。

“然後,陳曦平時一切正常,只是偶爾發生突發性的高血壓和昏厥,說明體內的器質性病變並不十分嚴重。當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較小時,就會出現類似的病征。而體積較小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恰恰是CT能檢測到,而B超無法發現的。”

我沉思片刻,簡要記錄,說:“請繼續。”

“雖然這只是我的推測,但與陳曦的情況非常契合。順著這個思路,我又有了更多的發現。陳曦說,遺傳病困擾了她多年,卻在她進入大學後自行消失了。疾病的自愈肯定是有原因的,聯想到她第一次發病,我突然明白了:病症的突然消失,應該和當年的突然出現一樣,都是心理因素導致的。”

“心理因素?”

“就是她逐漸形成的沉穩性格。”葉秋薇說,“不必細想,先跟我梳理一下陳曦的成長過程吧:兒時母親離去,誘發神經官能症,引發焦慮、緊張、不自信等負面情緒,同時,偶爾因突發性血壓升高昏厥。母愛的缺失,父親的忙碌,使她逐漸學會了壓抑情感——包括正面的與負面的。到了大學,壓抑、沉穩的性格形成,焦慮、緊張等情緒被深埋心底,遺傳性高血壓病症也突然消失,再無病發。張老師——”葉秋薇看著我問,“你從中發現了什麽?”

我把她梳理的語言記錄下來,沉思片刻,感覺視野一片開闊:“我明白了:她成長過程中的昏厥,和不時噴發的負面情緒有關!而到了大學,在陌生環境的暗示下,她徹底隱藏了真實的自己,將負面情緒完全掩蓋,而這,正是病症徹底消失的原因!”

說完這些,我頭皮和後背都是一陣發麻。我第一次發現,人的心理,居然會對生理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我對人類精神世界的認識,第一次產生了明顯的動搖。

葉秋薇端起杯子濕潤嘴唇,扭頭看了一眼窗外,又回過頭,緩緩說道:“說說更深層的原因吧:遇到激動或緊張的情境時,大腦會通過神經系統向嗜鉻細胞發出信號,命令其釋放兒茶酚胺類激素,使人體產生興奮或緊張的感受。而陳曦對負面情緒的深埋,使得大腦幾乎不會發出這樣的信號,長此以往,連腫瘤化的嗜鉻細胞都受到影響,停止了兒茶酚胺的過度分泌。但,就如同她深藏的負面情緒一樣,這些腫瘤細胞從未徹底消失,而是在悄悄積攢力量,等待一次突然的爆發。我所要做的,就是引爆陳曦的負面情緒,從而引爆她體內的細胞炸藥,讓她從內部殺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