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梅花那樹(第3/14頁)

如此,“內治堡壘,外增鼓柝,烽煙得警,日夜千裏不絕”。附近一些“割裂自霸”的土豪紛紛趕來歸附,“入所據於郡縣”。而一些戍守四川邊城的宋“驍毅之將”亦背叛宋室,投奔興元。之前蒙古軍攻蜀,全靠關中供給糧餉,“荷擔千裏,十石不能致一”。自從興元設治以來,成為蒙古征蜀之師的主要基地,蒙古軍甚至可以做到“朝至而夕廩”。

正因為興元對四川的威脅極大,宋宰相鄭清之力主先將其收復。只是南宋朝廷依舊將江淮當作主要戰場,設有重兵布防,四川遠處邊陲,朝廷無力兼顧,余玠手中全部兵力加起來不及五萬,根本無力發動大的攻勢,是以對收復興元一事十分謹慎。然宰相鄭清之一再催促,余玠迫於無奈,最終還是決意北伐,收復漢中。

淳祐十年(1250年)冬,余玠以四川安撫制置使的身份,調集四川精銳部隊。應征而來的除制司帳下諸軍、四都統司之兵外,還有各路府州所統之兵,播州安撫使、雄威軍都統楊文也派遣部將趙寅率領五千名銳卒前來從征。宋軍取金牛道向興元進發。一路告捷。次年四月,占據漢州西面的中梁山,余玠又遣部將燒毀漢中通向大散關的棧道,以阻止關外蒙古援軍南下。他本人親自率軍晝夜攻城,“鉤炮梯沖,環城數匝,謂為孤危,期日必拔”。漢中一帶百姓紛紛歸附。夾谷龍古帶領兵不足五千,“晝則荷甲傳食,夜則畫地分守”,苦苦等待蒙古援軍的到來。駐守鳳翔的蒙古都元帥禿薛首先率屯田軍趕來救援,因棧道被毀,被阻於大散關外。然不久便在宋軍降卒引導下,由陳倉道入援。又派兵搶修大散關棧道,接應其他援軍。余玠久攻不拔,兵老師鈍,只得率軍撤回四川。至此,余玠北伐漢中之役失敗。

這次戰事亦成為朝臣攻訐鄭清之和余玠的有力借口,不久鄭清之即憂憤病死,余玠亦失去最強有力的後盾。因而,他雖貴為蜀帥,目下卻是舉步維艱——不僅外有強敵蒙古人虎視眈眈,內有利戎司姚世安舉兵抗命,更有朝中此起彼伏的倒余大浪,正是心力交瘁之時,根本騰不出手來協助大理抗敵。而高言一行到四川已有半月時間,想來多少了解到余玠的困境,深知不大可能再得到大宋的協助。而大理人想要克敵弓,別說余玠正備受攻訐,就是他正當紅時,也需要上奏朝廷請示。也許高言見明的不行,就來暗的,幹脆派人到上天梯盜取火器秘技,若能取得兵器上的優勢,興許還能有一線生機。如此,便能解釋高言為何一定要來上天梯,甚至不惜以大將軍之尊,拋出一番大道理來。

張玨思慮過一回,問道:“你用什麽來證明你是大理人?”小敏道:“從頭到腳,都能證明我是土生土長的大理人。”

張玨道:“那好,我帶你去見一個人,她也許能證明你說的是不是真話。”小敏道:“是什麽人?”

張玨不答,親自帶人押著小敏朝護國寺而來。

釣魚城是一座山城,修建在釣魚山上,三面環水,加上山勢陡峻,峭壁懸巖,儼然雄關要塞。又是一座兵城,十年前為抗擊蒙古軍而建,是合州州治、興元都統司及利州東路安撫使所在地,為重慶府北方屏障,駐有重兵,“春則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則運糧運薪,以戰以守”。

這裏沒有太多的商業,沒有勾欄、瓦子之類的娛樂場所,連像樣的酒樓、飯館也沒一家,只有寥寥幾家小食店,且不賣酒。夜間唯一的熱鬧場所,就是護國寺西面的琴泉茶肆。茶肆位置頗佳,正好位於梅花林中,逢上花開季節,茶香、梅香飄揚開去,聞之即令人心曠神怡。

除了供應茶水、飲子外,茶肆還售賣一些蜀中名吃。最有名的當數劍門豆腐,是茶肆的招牌菜。所謂“劍門豆腐”,顧名思義,當是“劍門天下險”的劍門所出產的豆腐。那裏的黃豆生長於山區,泡以泉水,所做出來的豆腐細嫩鮮美,口感不澀,且有淡淡清香,韌性極強,別具一格,自古就是當地一絕。有俗語稱:“不吃劍門豆腐,枉遊天下雄關。”

三國時期,蜀漢大將姜維在漢中被魏將鐘會、鄧艾打敗,退守劍門關。魏軍乘勝追擊,直抵劍門關外。而蜀軍新敗,士氣低落,疲不能戰。

姜維見狀,憂心忡忡。這時候,有人向姜維獻計:閉關休戰三日,號今百姓家家磨豆漿,以豆腐犒賞士兵,以豆渣喂戰馬,待兵馬體力恢復再戰。姜維依計而行,結果士兵和戰馬迅速恢復了體力。三日之後,姜維僅引五千兵馬殺出關去,大敗魏兵,終解劍門之急,劍門豆腐由此名揚天下。唐朝貞觀名臣魏徵即出生在劍門。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因避戰亂入蜀,途經劍門,因旅途勞累,又思念死去的楊貴妃,寢食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