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上十點十分,小纓邁著急促的步伐往文學院一五五號教室趕去。十一月刺骨的寒風拍在她臉上,令她不自覺地打了個哆嗦。

她今天穿著一雙白色牛皮平底鞋,搭配著粉紅色長褲和藍色半開襟洋裝。她的發型──韓式波波頭,是一名做美容的親戚幫她打理的,所有看過的人都說很可愛。不過,她倒寧願別人誇她頭腦好。幸好,她的功課總是拿班上第一。

來到文學院的側門,幾名男學生穿著拖鞋,手上拎著早餐,有說有笑地邁著悠閑的步伐往教室走去。小纓快步超過他們,直奔教室門前。

寬敞的階梯教室中幾乎爆滿,兩百個座位上人頭攢動,但台上仍空空如也,不見教授的身影。看來,她還沒遲到。

松了一口氣之後,她在最後一排的邊緣找到了一個空位,將沉重的摩卡圓型側肩包放下,肩膀頓時松弛下來。

左側坐著一名清瘦的男學生,正奮力在椅子附設的寫字板上抄寫著東西,不用看第二眼就知道他正在“謄寫”今天要交的作業。

小纓從肩包中取出課本,書名是《邏輯與推理》。

這堂課是通識課中數學領域的必修課,課名正是“邏輯與推理”。

數學領域的課還包括統計學、微積分、基本數學等,學生必須從這四門課中至少選一門並取得學分,才能完成畢業學分的修習。據小纓所知,其他三門課的學生少得可憐,所有學生幾乎全擠進了邏輯課。

簡直就是“失控的邏輯課”。

這時,一名男子默默走上講台,手持麥克風。他穿著灰色長袖襯衫和深色西褲,踩著一雙黑皮鞋,身子看起來有些瘦削。他戴著一副銀框眼鏡,不長不短的頭發沒有分線。雖然距離很遠,但小纓仍可感覺到對方散發著溫文儒雅的氣質。

“各位同學,我們開始上課了。”他的聲音有些低沉。

全場安靜下來。

“前幾堂課我們已經介紹了一些形式邏輯與非形式邏輯的基本概念,今天我們要來做個練習。”

男子走到講台邊緣的電腦前,開始操作起鼠標。

講台上垂掛著大片的投影幕,上頭的畫面是某個PowerPoint簡報的第一頁,清楚地用大字體標示著“伊斯特街謀殺案”。標題下方有三個小小的字“林若平”。

沒錯,這正是這堂課爆滿的緣故。邏輯課的授課教授正是天河大學哲學系的助理教授林若平,也是一位著名的業余偵探。

暑假期間,林若平才剛解決了橫跨泰國芭提雅與台北的謀殺案,聲名大震,因為這股熱潮,還未開學,邏輯課的選課人數就沖破上限,小纓差點沒選到。

選這堂課,主要還是想一探哲學家偵探的風采。

她以前就聽聞林若平的課生動有趣,果然,幾個禮拜下來,只能說其他大學教授的課都令她昏昏欲睡(當然她從不曾真的睡著,這也是為什麽她每年都拿到獎學金),但唯獨林若平的課能讓她維持高度的專注。

“今天我們將要針對一件真實的兇殺案進行討論,”林若平繼續用他低沉的嗓音說,“我會向你們講述這件兇案的細節,然後請你們推理真相。發表意見的同學,不但有贈品可拿,期末還會加分。”

底下微微起了一陣騷動。

要推理真實世界的罪案?好像蠻有趣的。小纓不自覺地興奮起來。

“我會把這起案件用小說的形式表現出來,呈現在我的簡報裏面。”林若平點了簡報第二張,上頭出現一些簡要的信息。林若平直接將內容朗讀出來,“以下故事改編自一九二九年九月三日發生於倫敦市伊斯特街的殺人案。此案至今仍未破解。在一九三一年三月八日的一場線上廣播訪談中,當時負責調查的愛德華探長直接宣稱此案為‘無解之謎’(Insoluble Mystery),成為英國犯罪史上的懸案之一。以下故事除案件架構與真實事件完全相同外,其余內容為筆者杜撰,版權所有,請勿盜用。”

說到此處時,小纓也跟著其他聽眾發出笑聲。

笑聲停歇後,林若平繼續說:“故事年代中某些刑事鑒識技術尚未發展,如射擊殘跡測試GSR或TMDT,故排除在外,特此注明。”他停頓了一下,仿佛在醞釀某種氣氛,“如果準備好了,我就開始說故事了!”

 

蘇格蘭場的愛德華(Edward)探長眉頭緊皺,不知情的人會以為他兩眉間穿了一根回紋針。

“不合理,這完全不合理。”他合上手頭上的案件報告,嘆了一口氣。

“不只不合理,簡直是不可能。”亞伯(Albert)巡官附和道。他是愛德華的好友兼同事。

目前已過晚餐時間,兩個人此刻卻還坐在辦公室,研究著伊斯特街(East Street)謀殺案的相關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