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撕風裂冰第二十節 尋隙逃(第2/3頁)



魯承宗握著刻刀,想想又從木提箱裏拿出一個“鳳眼刨”,為什麽叫鳳眼刨,是因為這刨子的刃口就像個細細彎彎的丹鳳眼。

一手一樣武器,多少增加了他幾分信心,他從桂花樹叢中跨出,繞過兩株寬大的芭蕉樹,站在了花蔭小道上。

這花蔭小道和他剛才進入假山洞是的花蔭小道有了很大的不一樣,這是直通池塘邊小樓邊畫舫過廊的,而他剛才走的花蔭小道沒幾步就轉進假山洞了。但這顯而易見的怪異沒有引起魯承宗的注意,因為他的眼中看到一幅血腥殘酷、驚魂詭異的場面……

魯聯面對如同閃電一般撲過來的黑衣人,他只有退。他退的速度也很快,因為他沒有刀,因為他的右手不能動,因為他不知道這個黑衣人憑什麽敢合身撲了過來。

說那黑衣人如同閃電,不止是因為他的速度快,而且他還真的發出一道閃電般白中帶青的光芒。是因為他用力擊出的手臂上的黑色衣料突然崩裂開來,現出一只金屬光澤的小臂,這金屬小臂上還有三道刃口,刃口在手臂上下側還有外側。

“十六鋒刀人”,果然是“十六鋒刀人”,魯聯心裏不由一寒。他知道為什麽黑衣人敢合身撲上了,因為他的身上都是刀,因為他整個人就是刀。

雖然魯聯曾經是鐵血刀客,但是對武術技擊界的事情知道得並不多,特別是其中較高深和較偏門的武技,因為他不是真正的武林中人,他的身份是個侍衛,是個兵卒。

由於使用的武器是刀,他卻是對用刀的武技、門派特別關心,有空就千方百計找武林中人探討刀技。就算是在魯家,他也時常與以前的同行和江湖朋友有著聯系,詢問一些江湖中的奇事變故。

十多年前,那時他已經在魯家多年不是鐵血刀客,卻有以前同行好友給他帶來一封書信,告訴他兩廣有暴亂,兩廣總督遣人暗運一批古器珍玩入京,在黃河渡口被幾個渾身是刀的人劫殺,所運物件被洗劫一空。這就是清末案卷中有名的“刀人血洗倉臨渡”。後來,他們鐵血隊也幾次遇到這樣的刀人,都被對手殺得大敗,據傳聞說,這種刀人身上攜有十六扇刀鋒,所以都管他們叫“十六鋒刀人”,讓他以後遇到的話要多加小心。

剛才魯聯一見到這兩個黑衣人就感覺他們刀氣滿身,那時就已經在猜測可能是“十六鋒刀人”。他這才先下手為強,不惜使用飛刀斬殺的技法,滅了他們一個再說,要不然自己在他們夾攻之下絕對沒有任何機會。

刀人此時已經前撲了兩步,四肢上的黑衣都已經綻裂開來,四肢上果然各有三道刀鋒。

魯聯的心再一寒,如同落入一個冰窟。他清楚,雖然面前只剩下一個刀人,自己也一樣沒有機會,不是因為手中沒刀,不是因為右手無法動彈,也不是因為肩部受傷,就算這些原因全都沒有,他也只能是多拖延一些時間,機會照樣不會有。是因為刀人的動作快速得像閃電,是因為刀人一擊之下像無數道閃電,是因為刀人連環劈斬後像不滅的閃電。而且那刀人才只露出十二道刀鋒,還有四道未露,未露的才是真正厲害的後手殺著。

魯聯躲避得很狼狽,幾乎是在滿地打滾。並不是魯聯無法站立,是因為這樣躲避有個好處,刀人面對這樣無用的對手,他們就不會全力撲殺,更不會自己也滿地打滾地去撲殺,因為他們知道殺死對手是遲早的是事,也是肯定的事。他們是武林人,不是市井混混,就算殺人也要殺得漂亮,殺得有風度。

這樣的話,魯聯就只需要應付刀手兩腿的攻擊,攻擊力少了一半,可拖延的時間就長了一倍。

可是拖延時間對魯聯來說並沒有太大用處,那只是意味著更多危險的來臨。因為他沒有後援,而那刀手卻有幫手,就是準備從太湖石那面入坎面夾攻的人坎,而且那人坎已經轉過了太湖石,正準備轉動荷葉缸闖進這一半的坎面來夾擊。本來荷葉缸的位置已經可以進入這半邊坎面,但是由於那人坎轉動了太湖石,所以坎面變化了,要將荷葉缸重新變個角度這才過得來。

刀人的動作變快了,看得出他是想在幫手到來之前解決魯聯。殺死這樣一個不濟的對手有可能是個不小的功勞,那為什麽要將這功勞與別人分享。

刀人的攻擊有招有式,動作是瀟灑的,是有風度的,他不會滾爬著追殺魯聯。所以他要在短時間裏解決魯聯,就必須加強身體下部的攻擊力。

魯聯雖然在地面上滾爬著,但是他的眼睛卻是一直盯著刀人的手腳,他在提防另四把刀。他知道,刀人突然加快攻擊的節奏,有可能是要使自己手腳更加忙亂,使自己更疲於應付那十二道刀鋒,然後他可以在某個出人意料地部位讓他暗藏的刀殺出,一擊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