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疑兇繪像(第6/14頁)



羅飛感覺到慕劍雲的話語正在接近某些實質性的內容,便帶著極大的興趣追問道:"那他的自卑到底是源自於哪個方面呢?"

"兇犯很可能是在一個殘缺的家庭中長大,或者在童年的時候遭受過親人的虐待。這種可能性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百分之九十五?"羅飛挑了挑眉頭,"這麽具體的數字也是通過心理分析得出來的嗎?"

慕劍雲搖搖頭:"當然不是。這個數字來源於犯罪行為學的統計規律。心理學是一門總結性的學科,和先驗性的自然科學不同,我們無法建立一個方程式,把各種影響因子作為參數帶入進去,然後便可以計算出一個人心理狀態——這絕對是行不通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根據一個人現有的狀態來推測曾經發生在他身上的經歷。而這種推測最可靠的依據便是對以往諸多案例的總結。美國的聯邦調查局專門建立了一個下屬研究機構,詳細記錄在全美境內發生過的各種變態殺人事件。研究人員會把這些兇案按照作案手法、作案對象等因素進行分類,然後總結每一類別案件中作案者的共有特征,這些特征包括外貌、體型、性格、職業、居住環境以及早年經歷等等。而統計顯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變態殺人者都層遭受過一個不堪回首的童年。正是這些早年的經歷在他們心中刻下了難以彌補的傷痕,並最終釀成一種極為扭曲的性格。"

羅飛凝神聽完,他想了一會,又沉吟著說道:"那百分之九十五,實際上是對所有變態殺人事件的統計吧?你剛才說還有分門別類的研究,那麽對這種殘害屍體的行為,美國人有沒有做出什麽具體的研究結論呢?"

"有!"慕劍雲的一個字立刻讓眾人的精神都為之一振,然後她詳解道,"美國俄亥俄州在一九八九年發生過一起類似的案件。兇犯也是殺死了一名女被害人,然後將死者的屍體分割,並且不厭其煩地將屍塊切成了零碎的肉片。後來的研究證實,兇犯因為在幼年時期遭受了繼父的同性性侵害,造成了他成年之後的心理性性功能障礙。所以他無法通過正常的途徑得到性滿足,而他在對被害人屍體進行殘害的時候,壓抑的欲望卻能夠得以宣泄。"

羅飛等人仿佛是在聆聽一堂犯罪心理學的講座,全都有一種眼界大開的酣暢感覺。尹劍更是忙不及地在筆記本上寫下了:

"4、'隱性自卑症'患者,童年不幸,成年後有心理性性功能障礙。"

羅飛等尹劍寫完之後,把筆記本拿起過目了一遍,然後又遞給慕劍雲:"你看看,到目前為止記得是否準確,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慕劍雲略略地掃了一眼,指著第二條說道:"關於年齡可以寫得再準確一點——三十歲左右。"

"哦?"羅飛顯出些不解的樣子,先前慕劍雲分析的時候只說了兇犯的年齡應當在二十八歲以上,並沒有這麽準確的界定。

"這也是統計學上的數據。"慕劍雲解釋道,"研究表明,絕大多數變態殺人者第一次作案的時間都是在三十歲左右。究其原因,應該是和人類的心智發育階段有關,這些變態殺人者的心理疾病往往會在三十歲左右的時候發展到無法控制的地步,所以他們第一次爆發做案也會在這個時間段。"

"嗯。"羅飛把筆記本接過來重新放在尹劍面前,"你把年齡改一改吧。順便加上第五條特征:本市戶口。"

"為什麽?"黃傑遠詫異地問道。當初他曾經把外來流動人員作為重點的排查對象,而羅飛現在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斷。

"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外來人口,如果要一個人獨居的話,通常會選擇租房。而當年案發之後,你們應該把市內所有的外來租戶都篩了個遍吧?沒能篩到這個人的蹤跡,說明他是個土生土長,很容易蒙混隱藏的本地人。"

羅飛闡述完自己的觀點,卻見慕劍雲似在微微搖頭。他便主動詢問:"慕老師,你覺得不對嗎?"

慕劍雲直言不諱地答道:"這裏面有點問題——如果兇犯是本地人,自然有利於他應付警方展開的大排查。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他以往的前科很可能會被周圍的鄰居們揭發出來。"

"前科?你怎麽知道他一定會有前科?"

"任何心理上的疾病都不可能是一朝一夕間突然形成的。一一二血案中的兇犯最終發展到殺人碎屍的階段,在前期一定會呈現出種種鋪墊。比如說攻擊傾向、偷窺行為、或者是殘害小動物等等——聯邦調查局的統計案例可以充分地證明這個論點。兇犯會在公眾面前偽裝成溫和善良的模樣,但他的那些小惡行卻很難瞞過身邊的親戚鄰裏。所以如果他是本地人的話,在警方當年的大排查中,應該會有人將他以前的異常行為反饋上來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