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重力論文(第3/26頁)

這種規模的隕石墜落的發生頻率,大約是一百年一次。幸運的是,地表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海洋,絕大多數隕石都葬身海底。即使落在陸地,也往往是人煙稀少的山野荒地。但令人擔憂的是,如今山野荒地越來越少,將來一旦發生這種事情,其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小型隕石的墜落幾乎每天都會發生。盡管大部分都在與大氣摩擦之後燃燒殆盡,不會掉到地面上,可是,一年裏總有那麽幾回,個頭與汽車大小相近的巖石塊會沖進地球的大氣層裏,燒剩下的部分作為隕石掉到地面上。

而且,大約每一億年就會有一顆直徑十公裏左右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如此規模的碰撞,每一次都會在地表引起翻江倒海的變化。熊熊大火以墜落地點為中心向四周蔓延,使大地變成一片烈火煉獄,被沖擊力彈到平流層甚至太空裏的地表碎塊漸次回落,重新注入地表上的火海。

由於火災和高溫,墜落地點周邊大範圍內的植物全部死光,造成地球上氧氣減少,大氣成分的構成發生了變化,生命體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溫度越降越低,即便地表塵埃落定,隕石的撞擊引發的揚塵也覆蓋了地球的大氣層,將陽光拒之於外。因此,地表在到達適當的溫度後轉而驟冷,冰河時代如期而至。生命像這樣全軍覆沒,然後又從頭開始的循環在地球上已經上演了不止一回。

但是,此類災害的發生頻率之於地球反而可說是一種不幸之中的萬幸。一些天文學者認為,太陽系以外的任何地方的行星,即使具備與地球相似的適合生命存在的條件,正如前述所言,由於暴露在小行星的極其密集的攻擊之下,它們上面的生物尚在藍藻,或至多是兩棲生物的階段就全部死光,而不得不一次次地返回生命起源的原點周而復始,如此一來,達到像人類這樣的高等生物階段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太陽系裏的地球遭受小行星攻擊的頻率極低,拜其所賜,地球獲得了漫長和平穩的進化時間,使得人類的粉墨登場成為可能。

地球能夠如此得天獨厚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在地球外側離太陽較近的位置,守著一個有著強大引力場的大行星——木星。木星的引力場可以影響到其周圍四億公裏的範圍。這個大塊頭行星幹擾了鉆進它的引力場來的流竄分子,改變了它們的軌道,不是把它們踢到太陽系的外面,就是讓它們在自己的表面墜毀。

這些入侵的流竄分子即便能突破木星的引力場,也難逃在太陽引力場的作用下,沿著一個扁扁的橢圓軌道轉圈圈的下場。這樣,由於要屢屢與太陽擦身而過,它們被處於太陽系相對內部位置的大行星的引力場所俘獲的概率絕對不會太低。

木星的引力場就是一個保護傘,它可以攔截從小行星群中脫離了公轉軌道直奔地球而來的小行星或者由太陽系外入侵的行星,降低了小行星掉到地球上的頻率。假如木星不存在的話,地球就會以每五十年一次的頻率承受著大小行星的撞擊和墜落,生物做夢也別想獲得高等智慧。

2

我下面要論述的是,恐龍這種古生物在理論上是不存在的。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虛幻,在這個地球上並無實際存在的可能,盡管曾經出土過它們的骨頭化石。

地球這一太陽系的第三大行星曾經是恐龍王國;從兩億三千萬年前到大約一億六千萬年前之間,在我們人類現在所世代繁衍的同一個地球上,恐龍曾是萬獸之王。出於現代學者們的弱不禁風的研究,這種說法深入人心。但是,依本人之見,這一常識可以從各個角度被推翻。

長達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時代被稱為中生代。中生代又細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三個時期。

在最初的三疊紀,恐龍是絕無王者之風的。它就是個小個子,頂多跟現在的大型犬差不多大小,體形呈流線型。具有鱷類特征的爬行類在當時是體形最大的,極具戰鬥力。它們由於頭部龐大,面部肌肉也很發達,所以咀嚼力甚是了得,生命力頑強。因此,將這種鱷目爬行類稱為王者才應該是實至名歸的。其他的生物無論大小,都對它懼怕三分。

現在,恐龍被認為是爬行類,並入了鱷目,可這是十足的謬誤。恐龍與爬行類在特征上差別很大,尤其是行走等基本的行動模式迥然各異。在不遠的將來,恐龍和爬行類必定會被區分為不同種的生物。

在這一時期,同時還存在著被認為是哺乳類祖先的其他動物,它們的體形也很巨大。因此,這一時期理應是這三種生物進行三強爭霸的時期,而當時戰鬥力最強的則是前面提到的咀嚼力強大的鱷類。不過,恐龍明顯更具未來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