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重逢的根基(第3/3頁)

米川瑞枝輕輕避開了調查官的詢問。接著,對金井進行了傳喚。金井的供述和米川瑞枝大致相同。

“我和瑞枝在歐洲之旅重逢的時候真的沒有注意到。我們分別以後十幾年了,瑞枝的樣子完全變了,後來我才知道是同學瑞枝,但也覺得沒什麽特別宣揚的必要。所以就沒對別人講。”

“什麽時候知道的?”

“旅行快結束的時候瑞枝告訴我的。當時她說不想引起她丈夫的猜疑,所以我們約定不對別人說。”

“回國後你們兩個人見過面嗎?”

“沒有。因為沒什麽特別需要見面的事。”

通過調査,金井8月7日晚上有不在現場的證明。當晚他和參加公時平遺址發掘的學生搞了一個茶話聯誼會一直到深夜,其中有幾名學生被他叫到自己家中過的夜。

關於米川瑞枝,她說當晚呆在家裏,但拿不出證據進行證明。

搜查本部由於意外發現了金井和米川瑞枝的“共同點”,在處理上顯得有些操之過急。由於沒有抓到任何可以證明兩人關系的材料就匆匆對本人進行傳喚,致使好不容易找到的突硤口又被堵上了。即便他們有關系也會提高警惕偃旗息鼓了。這無疑是急於搶功的“座間”的失著。搜査本部陷入一片消沉的氣氛中。只見花岡詫異地搖了搖頭。

“有什麽奇怪的嗎?”花岡的搭擋上野問道。

“那個掉在現場的石器。”

“你是說那個手斧?”

“嗯!由於這是日本根本沒有的珍貴石器,所以一開始我就懷疑兇手想把罪責轉嫁給考古學者而故意把它留在了現場。”

“是的。現在梅谷消失了,所以疑點又回到了考古學者身上。”

“可是如果考古學者是兇手的話,是絕不會把那種東西留在現場的。”

“所以說是不留神掉的……”

“這種東西怎麽能不留神丟掉呢?!”

“你說不是考古學者那是誰?”

“假定米川本人就有這種石器呢?”

“米川?”

“是的,如果米川有,那掉在現場就不奇怪了。”

“米川怎麽會有那種東西呢?”

“那有什麽奇怪的?也許是金井或安養寺給的。”

“米川為什麽對那種東西感興趣?再說如果是金井給的,我們在拿去請他鑒定時他為什麽不說呢?”

“如果知道是古代的石器,即使不是米川,誰都會感興趣的,現在很難說就是金井給的。即便石器的出處是金井,但因為它是從發現屍體的現場被挖出來的,所以也不好直說。再說如果他是兇手就更不會說了。”

“可是那天他作了那麽詳盡的講解。”

“因為他知道如果我們在他那兒搞不清會去找安養寺。”

“如果是金井的,拿到安養寺那兒一下就會知道。”

“即便他作了假鑒定早晚也會知道的。現在想起來,他那天的講解你不覺得曖昧嗎?”

“聽你這麽一說我也覺得是。他在暗示除了考古學者也可能流入到古玩商或收藏家手中。”

“假設米川本人帶著石器,而且兇手是考古學者,你怎麽看?”

“如果兇手是考古學者,並且知道米川帶著的話,他肯定會拿走的。”

“可石器卻留在了現場。”

“兇手並沒有掩匿米川的身份。”

“因為他不怕米川的身份暴露。不過那些暴露兇手的東西他是不會留下來的。毫無疑問兇器已經被拿走了。”

“也就是說現場留有石器這說明兇手不是考古學者?”

“前提是米川身上必須帶著石器。”

“有沒有可能兇手不知道米川帶著石器?”

“有可能。很可能兇手在作案的時候石器從米川兜裏掉了出來,而兇手沒有注意到。”

“即便如此,作案者也可能是考古學者吧。”

“不!我還是認為不是考古學者。”

“為什麽?”

“因為現場是金井指揮進行調查的。”

“所以他熟悉那裏的地況。”

“他確實熟悉那裏的地況。可是調查完的遺址什麽時候還會調查他並不知道。”

“如果屍體埋在古墓裏化作一堆白骨,那就很難區分是現代人的人骨還是古代人的人骨。”

“未發掘的古墓是這樣。如果是已發掘的古墓,不可能從裏面挖出古代人的人骨,這一點金井本人不是也說得很清楚嗎?”

“金井會不會知道石器的來路?”上野恍然大悟似地說道。

“知道為什麽不說呢?”

“他在袒護!”

“袒護?袒護誰?”

“如果金井要袒護話……”

兩人把下面的話咽了回去,心照不宣地對視著。這個在日本很難見到的石器,金井很有可能知道它的來歷。他一直在千方百計使它的來路遠離考古學者。但是這個在和屍體同一地方被發現的石器究竟來自何方?它上面凝結著濃厚的迷團。雖然不能斷定石器一定來自兇手,但是為了阻止警察對石器來路的懷疑,他很可能掩蓋石器的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