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綁架後的惡性發展(第2/4頁)

死因:頭蓋骨凹陷骨折引起腦壓迫。

使用兇器:棍棒或方材等表面粗糙的鈍器。

死後經過時間:5-8天。

參考事項:胃裏有食後1—2小時的牛肉、魚介類、蔬菜、酒精成分。從食物內容看,是高級法國菜。

在死者的口袋裏發現了港區南青山的教堂勸誘參加傳道集會的傳單和新宿區歌舞伎街的彈子房新開張的傳單,在掩埋屍體地方附近的草叢中發現了比較新的人造罌粟花。另外,在死者穿的褲腳上粘著一點白色的油漆。

斷定這是一起殺人事件,將原來代代木警察署的“綁架殺害女大學生事件綜合搜查總部”改組成“連續殺害女大學生及補習學校學生事件聯合搜查總部”,負責搜查工作。

新組成的聯合搜查總部召開了第一次聯合搜查會議。會議的主題是搞清三崎涉肯定掌握了的真正兇手的線索。

“因為三崎涉是綁架前橋香保裏的罪犯,一定是只有他才知道的線索。”這是大多數人的意見。

但也有少數人主張:“很可能是三崎一個人進行追蹤,後來找到了兇手的線索。但是,警方沒有找到兇手的線索。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香保裏和真正兇手的接觸是偶然事件,三崎事先也沒有想到。從這種意義上說,警方和三崎可以說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外行的三崎看到了,內行的警察沒有看到的盲點是什麽呢?不論怎麽說,警方落在三崎後面了的事實,是不能否認的。為了挽回面子,也必須找到這個盲點。

有一種意見說:

“從屍體身上的傳單可以推測,三崎生前到新宿和南青山一帶去過。傳單這種東西不會長時間保存,三崎大概是在死前不久得到的。應該首先在這兩個地方調查一下他的足跡。”也有如下的反對意見:

“但是,新宿的彈子房和南青山的教堂,目標太籠統了吧。”

“那也不一定,三崎在死前一兩個小時吃過法國菜,南青山像是有法國菜館。”

“沒有斷定是法國菜吧?”

“解剖的結果,是法國菜的可能性很大,我覺得應該去調查一下。”

“一個補習學校的窮學生能去法國菜館吃飯嗎?”

“三崎有一個富裕的家庭,他大概有錢。”

“三崎本人不一定有錢,也許是兇手請他吃了頓‘最後的晚餐’。”

“那麽說來,是兇手和三崎一起去法國菜館吃飯啦。”

“這樣,就更有必要去法國菜館調查啦。”

法國菜館這條線忽然被重視起來了。

“扔在附近草叢中的假花,是哪兒來的呢?”又有人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問題。

“花還比較新,大概是兇手或被害人帶來的吧。”

“可是,他們為什麽帶著假花呢?”

“男人不會買那種東西吧。”

“被害人是男人,要是兇手帶來的,兇手是女人嗎?”

“那也不一定,男人也可能拿著花。”

“他從哪兒拿來的呢?”

“也許是酒館或咖啡館給的贈品。”

“贈品嗎,不錯。可能是新開張的彈子房給的贈品。”

“無論如何,要對彈子房和教堂進行調查。”

“我們考慮一下三崎生前的足跡吧。他在新宿的某家彈子房得到了傳單,在南青山的某處的教堂也得到了傳單,在某處吃了法國飯菜以後被殺害了。那枝假花要是三崎帶去的話,也是一個線索。這些行動的先後順序如何呢?”

“還有三崎身上的油漆,是在什麽地方粘上的呢?”

“油漆不一定是在被害那天粘上的。”

“也許是那樣,但我們不能放過。”

根據上述情況,決定了如下的搜查方針:

一、找到吃最後晚餐的法國菜館。

二、查清南青山的“南青山長老教堂”散發傳道集會傳單的地點。

三、查清新宿歌舞伎街的“彈子房大王”散發傳單的地點。

四、查清假花的來處。

五、查清粘上油漆的處所。

六、在現場周圍尋找目擊者。

最後,從兇手兩次利用“同一處現場”作案的情況來看,兇手對當地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狀況一定很熟悉,決定對住在附近的有前科的人、暴力團成員、精神異常者、失業人員、可疑人進行調查。

3

調查的結果,搞清了下列事實:第二項的“南青山長老教堂”,在地鐵外苑前站、青山一條站、乃木坂站及六本木和赤坂見附的十字路口等處,不定期散發傳道集會的傳單。

第三項的“彈子房大王”,在8月3日至5日三天期間,雇用“廣告人”以新宿站東口為中心散發過開業廣告傳單。

第一項的法國菜館,只在南青山、赤坂、六本木就有數百家,分頭調查了一下,都沒有三崎的線索。

其中,有可供數百人進餐的飯店的大餐廳,也有胡同裏的小餐館。有的說客人不能一一都記得,也會有調查時漏掉的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