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1章 酬功

毫無疑問,大唐帝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來保障整個帝國的利益,擁有一個大政府,也是中華數千年文明沉澱的必然結果。只有如此,才能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之上實行政令一統,集中力量辦大事。任何背離最高中樞搞小山頭,小區域的做法,都是絕對不可接受的。

對於這一點,李澤很清楚。舊唐末年的節度使分而治之已經充分地說明了這一事實。

而李澤現在要做的,便是要用一個統治集團,來替代過去的一家一姓之江山。將這大唐所有的精英都收入囊中,然後再從這些精英之中挑出那些最出色的來治理這個國家,會是一個最優的選擇。

當然,李澤也明白,任何政治制度的改革,必然要與時代相適應,拔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所以他的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點點的試探,一點點的進步。

義興社已經存在並發展十余年了,十余年的耕耘,至少在北地,義興社已經深入人心,在老百姓的心中,建立起了崇高的威望。而在這個基礎之上,他才著手將義興社與大唐的地方官府慢慢地融為一體。讓老百姓們生出這樣一種感覺,即義興社便是官府,官府便是義興社。從有事去找義興社作主,變成有事便去找官府做主。

這事兒,說來簡單,推行起來,卻並不容易。

多年以來的經驗,告訴了老百姓們,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之下,絕不去找官府。因為找官府,便意味著有可能四大皆空。

所以過去,他們依靠宗族來解決問題。

在宗族被李澤強力打擊之後,慢慢地換成了找義興社解決問題。

現在,李澤正在努力地向著第三階段過渡。

如果第三步完成了,李澤便可以自豪地講,他這一輩子的任務,差不多就算完成了絕大部分了。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指望一步到位。

雖然他已經確立了義興社的官方地位,確立了最高委員會的權力,但想要在短時間內,真正發揮他們的作用,仍然是不可能的。在很多人看來,義興社只不過是自己獨攬大權的一個工具。這種認知,需要在長時間的實踐之中去慢慢地解決。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在今後很長的時間之內,慢慢地樹立起這些委員會的威信。

李澤已經決定,除了軍事上的事情,在今後的時間內,他將不再觸碰其它的政務,要讓那些委員會的主席,樹立起自己的權威,並且慢慢地滋生出與自己分庭抗禮,可以彼此制衡的自覺來。

當然,在這樣的形式之下,如何去統治如此大的一個國家,李澤還要去摸索,那些馬上就要新鮮出爐的各大委員會的主席們,也需要去慢慢地摸索,適應。但李澤卻極有信心,因為只要自己還活著一天,便能站在上帝的角度,去俯視這一項項重大的改革的前進情況,一旦出現了偏差,便可以憑借著自己強大的威望,將他們重新扳回到正確的道路之上來。

這一點,也只有自己有可能做到。

在自己以後,任何一個帝王,都不可能有這樣的威望了。

而當一切都按著自己的所思所想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之後,義興社本身就將具有強大的容錯,糾錯能力,而到了那個時候,才是自己真正功成身退的時候了。

新的大唐涅磐重生,如鳳凰浴火,展翅高飛。對於在這十幾年中,拋頭顱灑熱血投入了自己的所有為此奮鬥的人們,酬功是必須的。

加官晉爵那是必須的。

不過與過去新王朝的加官晉爵,新的大唐卻是做出了極大的改變。

大唐的爵位分成了八等。

第一等:王。這只適用於李氏子孫。

第二等:國公。

第三等:開國郡公。

第四等:開國縣公。

第五等:開國縣候。

第六等:開國縣伯。

第七等:開國縣子。

第八等:開國縣男。

八個等級的爵位,不存在任何的世襲制度,封妻蔭子這樣的事情,被完全取消了。只有為國立下大功的人,才有可能根據其功勞的大步獲得爵位。而這些爵位,在其本人不犯錯的情況之下,會一直持續到本人的死亡為止。

獲得爵位封贈的人,不再擁有食邑,因為這與大唐最為根本的國策,土地政策是相悖的。每個爵位都對應著相應的政治待遇以及經濟收入,而經濟收入,完全折換成金錢來支付。

爵位與職位是完全分開的。擁有爵位的人,不見得就會擁有正式的職位。換而言之,在新的大唐,爵位,差不多成了一種榮譽稱號了。他代表著你過去為這個帝國作出了多少的貢獻。

在李澤登基的第二天,大批的爵位封賞便出爐了。

獲得王爵封號的,只有一個人。即李澤的叔父,李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