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射雕

1273年,10月18日,博州。

“射雕隊”最初是11年前臨時組成的線膛槍小隊,因狙殺了蒙古親王塔察兒而聲名顯赫。戰後這個小隊一度大幅擴張,過去的輕步兵就大多與射雕隊有傳承關系,但再後來軍中普及了線膛槍,他們的存在感有所減弱,逐漸演變為一個給各單位培訓精確射手的機構。

再後來後膛槍也普及了,獨立的輕步兵編制的定位也變得尷尬,就又與線列步兵融合進了一起,成了現在的標準步兵。但是,普通士兵在一百米上能打得不錯,過了二百米就有些飄了,精確狙擊的需求雖少,卻總歸是存在的,不能總讓士兵去蒙。因此,總參又復活了“射雕隊”的編制,給一個營配屬少量的精確射手,以備不時之需。

現在,這個射雕隊就到了動用的時候了。

楊思泉上士是他們的隊長,接到命令後對晉沖行了一個軍禮,又看了一下遠處的元軍炮位,道:“小意思。”

很快,他就帶著五名精確射手騎馬趕赴了前線,在距離炮位近四百米的地方停了下來。

“臥倒!”他翻身下馬,側拉馬韁同時拍了拍馬身,馬兒便聽命地側臥在地,用自己的身體為他搭起了掩體和射擊台。

其余射手也如法炮制,楊思泉對弟兄們信心很足,沒有去幹涉他們的操作,自顧自解下了背後的步槍袋,將槍從袋中取了出來。

幾名過來臨時掩護他的普通步兵見了這把槍,立刻眼前一亮:“好俊的槍!”

也難怪,從風暴槍到最新的星雨,一系列步槍雖然內裏變化許多,外觀卻都大致保持了不變,看多了都審美疲勞了。而楊思泉這把槍則截然不同,黑漆漆的機匣和槍管大部分都裸露著,直白地透出金屬美感,只在機匣前部有一段橙紅色的護木,上面還有一排透氣孔,頗有點睛之感。槍托也與傳統的木托不同,整體幾乎成四方型,中間卻鏤空,前部雕出了一個手槍握把的形狀,很特別,卻又很協調。

最為特別的,是機匣上方還固定了一個一看就很昂貴的瞄準鏡!

楊思泉不去理背後的竊竊私語,持槍趴在了馬身上,打開保險,拉開槍栓塞進去一枚細長的子彈,透過瞄準鏡看向了遠處炮位上的元軍炮兵。經過2.5倍的放大,遠處的人幾乎如同百米靶一般清晰,楊思泉用標尺上的“3”刻度對準了一個炮兵的胸部,毫不猶豫地扣響了扳機!

“砰!”

隨著一聲槍響,一顆8.8mm直徑的鉛彈嵌入膛線,在槍管中旋轉加速著,一直提升到500m/s的高初速,然後劃著低伸的彈道飛行出去,不偏不倚地正中了那名炮兵,阻斷了他試圖往炮口裝填炮彈的舉動!

“厲害!”有眼力好的士兵看見了這個戰果,忍不住喝彩起來。

“噓。”楊思泉對他們比了個手勢,又拉栓拋殼,彈匣中的彈簧將一枚新子彈升起來,被槍栓推著入膛閉鎖,繼續瞄準起了來。

他手中的這把槍,是東海18式精確射手步槍“天狼”,也就是之前開發代號X501的8.6mm栓動步槍。雖然口徑只有這麽點,但是彈頭細而長,仍有18g重,且初速高、阻力小、衰減慢,威力比起12mm版本更勝一籌。

實際上X501才是股東們真正中意的下一代步槍,性能要大大超過12mm的“星雨”,只是在這大戰關頭因為成本問題才沒有被選中。雖然沒被選中,但總裝備部也沒有放棄它,而是讓相關部門繼續研發並小批量生產著,以應不時之需。

既然成本上競爭不過了,那麽X501幹脆走起了品質路線,工藝精益求精,追求精度和射程,還開發了專用的瞄準鏡,以試圖躋身星雨無法涉及的精確射擊領域。

最後的成果,就是這把“天狼”了。

天狼產量有限,主要配發給射雕隊使用。如今可算是初次投入實戰,果然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

不止楊思泉,其余精確射手也很快取得了自己的戰果。鉛彈透過土墻上的縫隙,將還在抵抗的元軍炮兵一一打倒。

對於元兵來說,這本應是個極為安全的距離,但越是安全,安全被打破後帶了的恐懼越是強烈。遭受這種超乎想象的精準打擊後,他們最後一點抵抗意志也完全消散,營墻上再無人敢出頭反擊。

楊思泉不斷尋找著目標,合適的目標卻越來越少,直到一無所獲,再到友軍沖到了前方,他才站起身來。

“搞定了。”

……

東邊,張弘範也帶著河北營發動了攻擊,從另一個方向配合第三合成營的進攻。

他一開始還一板一眼地要求部下按規整隊形前進,準備給正牌東海軍看看自己的軍容,結果看到東海軍的散兵隊形大跌眼鏡,又看看他們的前進速度,幹脆自己也拆散開來成小隊快速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