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後勤

1263年,6月6日,小暑13日,連雲。

另一邊,馬原回到連雲城後,先去了分管會大院裏沐浴更衣一番,然後去了院裏的食堂,正巧碰見了前陣子來連雲郡考察的徐雲,就拼了一桌。

徐雲在去年大戰的時候領銜組建了一個“軍需後勤處”,將後勤運輸整理得井井有條,對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戰後地位也水漲船高。這次馬原趕回來,跟他有很大關系。

兩人本都是財政部出身,關系很熟,交流了一番運河工地的現狀,又閑聊了一會兒之後,徐雲很快談到了正題:“改組之後,方迎波有意挪個窩,你有沒有興趣跟我去總後勤部搭個夥?”

馬原早就預感到徐雲把他叫回來是有事情要做,沒想到居然是這麽件事,聽清楚了之後奇怪地問道:“你要去當後勤部長了?倒也合適,不過不還沒到換屆的時候麽?”

“不是後勤部,是總後勤部,從管委會跳去了軍委會,區別可大了。”徐雲搖頭道。

在二次立國改革後中,受影響最大的部門可能就是後勤部了。這個部門在登陸之初相當重要,畢竟股東和勞工們飲食衣物幾乎都要仰賴他們供應。但隨著商社規模的擴大,這些吃的穿的很多時候都能靠花錢解決,後勤部的本職工作占比越來越低,反而下轄的各個企業越辦越紅火,什麽紡織廠、食品廠、罐頭廠等等,很有成為東海龍頭企業的趨勢。因此,改制之後,這些企業一下子全部被剝離了出來,後勤部幾乎被掏成了個空殼。

現在,軍委會有意將這個後勤部的殼子要過來,改組成“總後勤部”,職責回歸初心,也就是專注於為日漸龐大的軍隊提供後勤補給。當然,為了制衡,為總後勤部提供資金和物資的職責仍掌握在管委會和東海商社手裏。

雖然多了一個字,但是職權大降、責任卻更重了,所以原後勤部長方迎波自然不太樂意。不過反正他本來就已經幹了兩屆臨近讓位了,所以反對意見也不大,反而開始試圖活動一個新出路,組建一個類似於“輕工業部”“紡織部”或者“民生產業發展促進會”的部門或組織,繼續在熟悉的領域發揮影響力。而全體大會和管委會確實也存在這方面的需要,所以這事還是很有希望辦成的。

那麽這麽一來,原本就有足夠威望的徐雲自然就成為了領銜新的總後勤部的不二人選。不過他是財政部出身,在舊後勤部中人脈不多,所以就想著挖些老同事過去,馬原就是因此被他盯上了。

馬原對這種邀請有些驚喜,畢竟去做個副部長可比現在在連雲郡跑腿強多了,而且軍委會的產生機制與管委會不同,不受換屆影響,要更穩定。不過在正式確定之前,總得問清楚才行。

“說起來……你不是和後勤部的鄭紹明關系不錯嗎,怎麽不拉上他呢?”

“時代變了,鄭紹明的專長和這個領域不太合適。”徐雲搖了搖頭,“現在的總後勤部不是小打小鬧生產些毛絨玩具的時候了,肩負著給我們偉大的海陸軍提供補給的重大職責。要知道,現代戰爭打的就是後勤,後勤就是戰鬥力!不管什麽時代,後勤都是決定戰爭模式的關鍵要素啊。而且現在義勇師開始從戰術部隊向戰略部隊轉型,這個過程中後勤更是重中之重……”

馬原狐疑地看向他,問道:“戰術部隊?戰略部隊?這是什麽意思?”

徐雲打了個嗝,說道:“之前我們軍隊的規模很小,總共也就萬把人,一次行動最大不過幾千。這樣的小股部隊,行動起來相對容易,補給可以隨身攜帶或者就地獲取,後勤並不是很大的限制要素,只需要怎麽考慮打贏就行了,所以可以稱作戰術部隊。那麽,把視野上升到戰略層級,既要考慮打贏,又要全盤考慮後勤補給問題的,自然就是戰略部隊了。

不管什麽年代,後勤都是限制戰略的最大因素。就算是冷兵器時代的消耗,一萬人的大軍,光是人吃的每個月就要四千石糧食,如果算上同行的馬,恐怕得上萬石了。這可比一些小縣一年的稅賦都多,如果沒有補給線的話,他們若不能一個月拿下一座縣城,那麽就不戰自潰了。所以古代打仗,真正的穿插突襲只是鳳毛麟角的案例,大部分都是老老實實沿著水路前進或者一路燒殺搶掠過去,就是因為後勤問題啊!

說起來,上次戰爭的時候,很多人嫌隊友不夠力,說最後完全是靠我們自己打贏的,其實這是有些偏頗的。像李璮他們,就算什麽事不做,但只要讓他們的控制區保持中立,能夠讓我們平穩地建立基地、收購並輸送補給,那就是很大的貢獻了。不然的話,萬一濟南、益都、臨沂那邊全是敵境,讓我們一個個打過去,從頭建立據點、屯兵防守、積蓄物資,那就真是要了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