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分贓

1260年,11月4日,崇明島,崇明鎮港區舊址。

浩浩蕩蕩的剿匪行動已經結束,南宋水軍們先後離開了滿目蒼痍的崇明島,只留東海軍在上面收拾殘局。

這次行動從頭到尾都沒有遭遇過有強度的抵抗,與其說是一次軍事行動,不如說是一場分贓大會。東海人事先好一通準備,結果最後一拳打在棉花上,雖達成了目的,卻也有些不爽。

當然,從正面來說,這也是因為事先調集了足夠的兵力,嚇得海盜們不敢抵抗。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從結果上來說,各路官兵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財物,朝廷得到了臉面,賈似道終於徹底解決了郝經的問題,而東海人得到了其他人視為雞肋、而他們則如獲至寶的崇明島,和上面的人。皆大歡喜。

“東家,您說的這個,是煤吧?此物這附近確實不產,不過江南富庶,柴火價也貴,所以上遊有不少人運煤來賣的。如今已近冬至,這行當理應正是紅火的時候,您遣人去周邊市鎮打聽一下,尋得一二煤商不難。遠的不說,就是對面的昆山、嘉定,十有七八是會有的。”

舊港區,一間還算完整的石屋中,何魏坐在一把破椅子上,聽前面一個身穿著東海軍作訓服的年輕人娓娓道來,越聽越點頭,不由得心生喜悅:有了帶路黨,果然方便得多啊!

何魏祖籍就是崇明島,因此順理成章被商務部派了過來,負責島上的行政事務。

這年輕人是之前符凱偉從朱家解救出來的俘虜之一,名叫朱涇,自稱是朱家的家丁。他原先並不叫這個名字,只是因為讀過些書,所以被朱清相中,幫他處理一些生意,然後給改成了現在的名字。當然,這只是他自己的說法,真實情況也沒法驗證,說不定這濃眉大眼的小子其實是個身負幾條性命的江洋大盜呢?只是崇明島上的人十個有九個都是有故事的,非得深究那就沒完了,所以東海人只裝作信了。

這朱涇,從此就重新開始吧!

不過這小子確實是有能耐的,在幾天內就從東海人收納的幾百難民裏脫穎而出,因思維的靈活和對周邊情況的熟悉而被何魏選中,暫時作為類似秘書的角色,幫他處理一下島上的事務。

東海商社雖然搶到了崇明島這塊大肥肉,但是離完全消化還差得遠呢。

迫在眉睫的是處理仍然藏匿在島上的兇惡海盜,然後就是對島上設施的重建。等搞定這些,還得重新收服散落周圍的大小海盜,而且必須要恢復起周邊的商業網絡來,任重而道遠啊!

事情一時太多,只能先從減法做起。現在商業未恢復,島上這麽多人養不活只會添亂,因此便分批帶走,去別的地方幹活。如此一來,這些帶走的人口也算是這次行動的第一批收獲了。

符凱偉從難民中征召並篩選出了一批願意參加東海海軍的,又征召了一批願意移民膠東的,準備隨下班定期船回本土。李濤征召了一批願意去臨安給京東商城搬磚的,直接南下回了臨安。這前後加起來加起來總共要帶走三百多人,緩解了島上的人口壓力。這樣一來,現在還留在崇明島的原住民只剩下二百多,加上三個連的海軍陸戰隊和一批東海商社的工作人員,總共也不過五百,安置起來就容易多了。

何魏留在島上,負責初期的重建工作。雖說他是“本地出身”,但幾百年來環境大不同,還是需要依賴當地人。不過他些年來在商務部經常跟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之前空閑時也經常跟軍方人士交流練兵經驗,對組織術還挺有心得的,來這邊倒也合適。

重建的初期目標也不高,只是先建設一個棱堡,維護好港口,作為商社在崇明島的堅實據點,再等明年本土派更多人來開展下面的工作。建材倒是不缺,這次商隊作為壓艙物帶來了不少條石、磚塊和水泥;人力也不缺,何魏用食物和衣物換取島上難民的勞動,這個經濟體系目前運行得很好;但是現在已經是冬季,冷風不斷吹來,沒有取暖措施可受不了。

島上倒是有不少幹柴和幹草,不過小批量燒燒菜煮煮鹽可以,但一上規模就不行了。而且為長久計,將來島上肯定是要自己建窯燒磚的,說不定還有更多的用途,必須得尋得更多更廉價的燃料,比如煤才行。

所以今天何魏把朱涇找來,描述了一番“黑色的石頭”“不容易點燃,但是一點燃就很能燒”之類的把人當鄉巴佬的話,還好朱涇比較有教養,不卑不亢地回答了何魏的疑問。

煤炭正是在宋朝普遍應用開來,朱涇顯然是知道的,不但知道,還知道一些可能的貨源地。

“啊,是這樣?已經有了啊……哈哈,小朱,幹得不錯!嗯,這樣吧,既然你熟悉,那麽今天我派艘船過去看看,你也跟著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