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自造艦與新型帆

1257年,二月廿五,闊馬區外海。

一前一後,兩艘掛著辣土豆旗的船只相繼駛過。

“快快,把帆往左轉!”

後面那艘船上,王廣金一邊掌著舵,一邊對前面大喊大叫著。

甲板上的趙虎子趕緊帶著水手轉動起了桅杆底部的一個棘輪。棘輪發出哢哢的聲響,通過繩纜間接牽動與帆骨連接的數根帆索,使整個竹篾織成的帆面圍繞桅杆逆時針轉動,以一個略有偏斜的角度對準了變化後的風向。

帆吃滿了風,帆面微微鼓起,推動船只達到了極速。船板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不時有浪濺到甲板上。但即使這樣,這艘船也沒趕上前面那艘。

一前一後兩艘都是新船。趙虎子上午在儲蓄所辦完業務後,就急急忙忙趕到闊馬區,為的就是參加這艘船的海試。

它們是闊馬造船廠前不久下水的兩艘三百料木船,仍然是傳統的福船結構,大約有16米長,標準排水量約一百噸。

這兩艘船從55年開工,到前不久第一艦隊回來之後才正式下水。下水的時候,海洋部好是興奮了一番,畢竟這是東海商社自造的第一批船啊。他們把兩艘船分別命名為“金牛”“白羊”,王廣金和趙虎子這些原縱橫號的船組現在就在白羊號上。

其實這兩艘船在去年末就基本完工了。闊馬造船廠一直在招募工匠,現在工匠加工人已經過百人了,所以進度比預計提前了一些。只是由於第一艦隊南下貿易,海洋部人手不足,船造出來也沒人開,所以只分配了一小部分人力進行收尾工作,再讓一部分新手造些小船練手,大部分人力分配到了新型船的制造上。

是的,隨著海洋部對本時代航海船只的逐漸熟悉,他們也對木帆船有了自己的理解,決定在仿制起點號的基礎上進行多項改進,制造一艘噸位相當的新型船。

新型船的下水還不知道要多少個月,不過研發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成果可以先在現在的船上試驗一下。今天金牛號和白羊號要試驗的,就是新型的船用風帆。嗯,準確地說,試驗者是金牛號,而白羊號裝備的仍然是舊式的硬帆,是作為對照的。現在這個試驗的結果已經很明顯了。

在介紹新型風帆之前,有必要對歷史上出現過的帆裝梳理一下。

風帆按材質可分為硬帆、軟帆兩種,按固定方式又可分橫帆、縱帆兩種,此外還有一些輔助帆太雜暫且不談。歷史上排列組合,出現過很多各種類型的帆裝,但最終大浪淘沙,比較成功的有三種:軟縱帆、中式硬縱帆、歐式軟橫帆。

先說軟縱帆。軟縱帆是歐洲和中東都經常采用的一種帆裝形式,大多是采用三角或者四角梯形形狀的一整塊帆布,沿桅杆縱向布置,可以繞桅杆轉動,所以能夠利用七面來風,可以制造一些快速靈活的小帆船。但是由於需要一整塊帆布,在古代技術條件下難以做大,所以很難用在大船上。

然後是中式硬縱帆,這是中國獨立發展出來的一種帆裝形式。這種帆是用竹篾、草莖等編制而成,再用竹木為骨撐起來,材質較硬、不易變形,故稱硬帆。大多數硬帆都可以繞桅杆轉動,所以算是縱帆的一種。中式帆具有縱帆的優點,可以憑借七面來風航行,同時又易於操作,非常適合東亞沿海多變的風向,材料又容易取得可以隨時修補,所以被東亞各國廣泛采用。16世紀葡萄牙人到達中國後,也把部分西式帆船改裝成中式硬帆,以適應東亞的海況。

中式硬帆突破了帆布面積的限制,可以做出比縱帆船大得多的船,但做大之後,帆重也急劇增大,仍然不能用在太大的船上,這時候就需要橫軟帆登場了。

歐式橫軟帆,就是用兩根“二”字型橫向排列的木棍拉起一面帆布,再把很多組這樣的帆布裝在桅杆上,形成大面積的帆裝。若是論同等面積下的用風效率,那橫帆肯定是比不過縱帆和中式帆的,要論起靈活性,更是被吊打。但橫帆的強大之處就在於不跟你們玩同等面積,我就要堆面積碾壓你們。

由於橫帆是多塊帆布的組合,所以既不用受縱帆單塊帆布面積的限制,又不用受中式帆重量的限制,可以把總面積做得很大,能夠驅動一些超級別的大船。也許近海航行時跟縱帆半斤八兩,或許還不如,但在能利用常年風帶航行的大洋上,橫帆則具有了絕對的優勢。所以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船越造越大,跨洋航行越來越多,歐式橫軟帆也成為了主流的帆裝形式。

不過橫軟帆同樣也是有缺點的。采用橫帆的船通常具有超高的桅杆和巨大的帆面積,為了保證桅杆強度和操控多組橫帆,就必須在桅杆上裝上密密麻麻的支索和帆繩。這些繩子就限制了橫帆的轉動,使得橫帆船只能利用順風和側風,難以利用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