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東海覓天台

1256年,十月初一。

“今天我們來講兩儀數。這個兩儀數的兩儀,就是太極生兩儀的兩儀。‘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極,即是宇宙之初,從無到有那一瞬的狀態,也就是萬物之始,最初的圓。

宇宙衍化,由簡至繁,太極可望而不可及,兩儀即是構成宇宙之物質之中最基礎的存在。”

嶗山山脈北部,闊馬區南,白沙河北的一處高山頂上,不知道什麽時候建起了一間圓頂小屋。

從這裏向四周望去,幾乎可以對整個膠州一覽無遺。向北可以俯瞰忙碌的東海地區,向西可以看到廣闊的平原和膠州灣,向東向南直望大海,向下可以看到山腰雲霧繚繞的模樣,真有些仙風道骨的感覺,就是風有點大。

山頂一條小路彎彎扭扭延伸到南面的山坡上,這裏山勢稍緩,又有幾間道觀風格的房屋,圍出一個小廣場。其中一間屋子裏是個教室的模樣,堂下坐了二十幾個道士和書生,王聞之站在黑板旁邊,講著一堆莫名其妙的東西。

黑板上畫了三個符號,分別是一個正圓、阿拉伯數字“1”和“0”。

王聞之指著那個正圓,說:“若只有一個太極,那是無法表示任何信息的,我們只能看到圓圓圓圓圓……等等,但是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它既是‘有’,又是‘無’,也就是宇宙之初混沌的狀態。”

然後他又指向了那兩個數字:“然而太極分化為兩儀之後,便有了變化,能表示復雜的信息,可以衍生出萬物。這根豎,意味著‘一’,是最基礎之‘有’;這個橢圓,意味著‘零’,表示虛無。這兩個合起來,便是兩儀。注意,零和最初的圓是不同的,它是個橢圓,它只能表示‘無’,不能表示圓的‘既無且有’的狀態。”

王聞之講到這裏,一邊在黑板上寫著一邊說:“兩儀是如何衍化出萬物的?舉個例子:0,這是零;1,這是一;10,這是二;11,這是三;10101,這是二十一;11111111,這是二百五十五……

若是更多的兩儀數排列下去,不但能表示恒河沙數,還能表示文字、表示圖畫,甚至表示出一整個世界。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的就是這個了。

當然,兩儀數雖然能表示萬物,但看起來未免過於深奧,不夠直觀,為此又有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說……”

王聞之又寫下幾個數字,開始講解起四進制和八進制的知識。堂下的學生們聽得既昏頭漲腦又如癡如醉,這才是大道啊,來聽這一堂課真值啊!

這時候,外面的小廣場上有了動靜,杜松林和李成帶著幾個道士,還拉著什麽東西,從山下過來了。王聞之瞥見,就暫停授課讓學生們自習,自己迎了出去。

“來來來,嗯,這個位置就不錯,種在這兒吧。”王聞之招呼了他們一下,指了指位置,就又回教室了。

杜松林和李成指揮著幾個道士在地上挖了一個坑,然後擡了一棵柰(nai4)樹,也就是蘋果樹過來,種了進去。又用幾塊條石把樹圍起來,形成一個圓形樹壇。

如果隔遠點看的話,就會發現地上有條長長的南北向的白線,這棵樹正巧種在這根線上。這根線是東經120.6度子午線,哦不對,現在已經是本時空的本初子午線了。

這處建築群是東海商社主辦、覓天觀贊助的天文台,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東海覓天台”。

自從當初東海商社跟覓天觀發生了接觸,王聞之就定期去覓天觀講幾堂課。他不知道從哪裏來的靈感,把一些簡單的化學、數學和天文學知識用當代話術包裝了一下,然後教授出去,很是鎮住了覓天觀那幫土鱉道士。後來名聲越來越大,連附近另外幾家外丹派道觀也有人慕名來旁聽,最後甚至幾個附近的書生也聽說了王先生的大名跑了過來,鬧出了一番不小的動靜。

後來海洋部開始真正邁向海洋,對於定位技術的需求就凸顯出來。雖然東海商社有很多後世的知識和導航資料,但畢竟隔了數百年,很多東西都需要重新標定,所以就有了觀測天文的需求。王聞之穿越前就是天文專業,自然是這個項目當仁不讓的負責人,他決定在嶗山建立一處天文台,組織人手收集數據。

為了方便觀測,天文台自然要選在高高的嶗山上,至於具體在哪一處,還得實地考察一番才行。於是王聞之去找了覓天觀的孫志真道長,尋求他們這些地頭蛇的協助。

孫志真對此很感興趣,覺得是擴張覓天觀影響力的好機會,於是就提出幫忙修建這什麽天文台。王聞之報告給管委會之後,管委會也同意了,現在人力這麽緊張,能忽悠到一群道士幫忙自然好,反正就讓他們掛個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