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 半渡而擊(第2/3頁)

只見同娥牙關咯咯作響,擡手指著北面,手中的馬鞭掉到地上都無所覺。他喉頭抖動幾下,終於艱難擠出幾個字來:“這裏怎麽會有騎兵?”

一幹人等等人趕忙爬上馬背,這下視線沒有阻擋,便赫然發現,遠處一支騎兵大軍,正呈扇面向他們包圍過來,雙方距離不過數裏,已經可以清晰看到對方的旗幟!

尤其是那面兩丈高的中軍大旗,杏黃色的旗面在風中獵獵招展,上頭一個張牙舞爪的‘李’字,被蛟龍紋樣環繞著,很明顯來人是李姓皇族,而且是郡王之尊!在這篇草原上,能用這面旗的,唯有定襄城那位戰功赫赫的河間郡王李孝恭!

想當年,這位郡王攻略江南,所立下的軍功,只比當今皇帝李世民少一線,就連如今的軍神李靖,也不過是他帳下一員將罷了。

大唐立國之後,這位郡王爺放下手中兵權,也疏於武事,成了一個人人眼中的閑散王爺。他的肚子也變大了,行事也乖張了,再無當年征戰時候的氣度了。

猛虎收起了爪牙,便讓世間愚昧之人認為,他已經是一只病貓了。

但,猛將就是猛將。金子再黯淡,也不會變成石頭。猛虎下山,百獸俯首。只見軍陣之前,李孝恭手持長槍,氣勢如虎,氣勢如龍!哪有一絲在長安時紈絝不經的樣子?

“這是定襄的唐軍?”突厥貴族們亡魂皆冒,失聲驚呼起來:“他怎麽會在這兒?!”

“還愣著幹什麽!”同娥回頭看了眼仍在渡河的大部,高聲喝道:“都趕緊起來迎敵!不要讓唐軍半渡而擊!”

眾人這才如夢方醒,趕緊抓起身邊的武器,也不管是不是自己的甲胄了,都往身上套。一時間,原本混亂的局面,更加混亂了。

而此時,唐軍已經殺來,不足二裏了!

殺來的唐軍,正是李孝恭所率的定襄都護府的主力!三萬精銳騎兵!

在來的這一路上,李牧和隨軍的將領們,便在為這一天謀劃著。他們之所以一直行軍緩慢,其實是在謀劃,李牧知道,自己沒有時間跟突厥人耗下去,不止糧草供應不允許,國內的情況也不允許,現在李世民領軍在外,他又調動了剩下幾乎全部的軍隊,大唐國內成規模的建制,只剩下了江南侯君集領的兩萬人,如此內部空虛的情況,如果真的有人揭竿而起,一時之間都找不到平叛的人。

他必須速戰速決,但突厥人有十五萬之巨,又都是騎兵,來如風去如風,如何速戰?

機會有時候是等來的,但更多的是主動創造出來的。李牧自然不會靠天吃飯,他要主動創造出這個機會來。他知道龜茲被圍困,一個計劃在他腦海中慢慢形成,第一步,便是放飛了那批信鴿!

在突厥和守軍看來,那批信鴿的作用,無非就是給守城方提氣而已,告知援軍何時抵達。又或者多一層意思,達到迷惑突厥人之效。但實際上,這一批信鴿的真正作用,是在誘導。誘導突厥人,讓他們相信,唐軍謹慎,只出了八千騎兵,而他們的大部,仍然未動!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定襄城除了三千守軍之外,八千‘救援’的騎兵之外,剩下的所有主力,都從定襄城的東邊,渡過了塔姆河,在北面繞了一個大圈!

因為在見識過李牧的虎尊炮之後,李孝恭便斷定,面對如此不講道理的火器,突厥人一定會惜命,他們一定不敢冒險硬拼,必然會選擇繞河躲避哨探,直取定襄城。

如果同娥知道李孝恭是這麽想的,一定高呼內行,倆人的想法一樣,豈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李孝恭一面繞,一面在河對岸放哨探,只要看到了突厥人的行蹤,哨探就會點燃一種用草原上蒲葦制作的秘制香料,這種香料人是聞不到的,但經過常年訓練的狗卻可以聞到。李孝恭帶著騎兵,比同娥早一日抵達這段流域,今早獵犬嘶鳴,李孝恭便知道,突厥人到了!得知這個消息,李孝恭登時驚出一身冷汗,本來按估計,突厥人最快也得再過一夜才能到這裏,結果他們竟然提前了半天,如果唐軍不是早半日行軍,差點就要被他們趕在前頭。如果突厥人都渡河了,這個計劃也就宣告失敗。就像同娥想的那樣,草原是突厥人的天下,騎兵硬碰硬作戰,唐軍要多出三成的人,才能戰勝突厥人。面對十五萬騎兵,李孝恭這點人,只能淪為被驅趕的獵物,斷無半點取勝可能!

還好!天意屬唐,還是唐軍先到了。並且休息了一天,吃飽喝足!

他悄悄派出幾個身形矮小的哨探,蹲在河邊草叢裏等著,就等突厥人渡河一半的時候,驟然發動攻擊。

雖然,他的人馬遠遠少於突厥人。但打仗,從來都不是比人數的,否則還打什麽,直接互報家門,我人比你多,你束手就擒就得了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