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目的地

歷史上的薛延陀是如何覆滅來著?

李牧努力回想,雖說他上學的時候,歷史學的不錯,但是關於薛延陀的知識,基本上也就一句話兩句話,也不是什麽重點,記憶不是很清晰。

在記憶中搜索了一遍,還是電視劇的情節,記憶更深刻一些。

印象中的片段是這樣的,薛延陀不停騷擾邊陲,李世民不勝其煩,便召集百官商量,眾臣商議出來兩個解決方案,第一個方案是召集十萬大軍滅掉薛延陀,可保邊境百年安定,其二,允許和親,采取羈縻,這樣足以保證邊境三十年安寧。

一個是百年,一個是三十年,按說好選,但最終選擇了第二套方案,以房玄齡為首的文官,都支持第二套方案。因為若采取第一套方案,耗費的錢糧太多,損失太大,勞民傷財。而第二套方案,只是付出一個公主而已。

恰逢大將契苾何力在回他的部落探望母親時,被薛延陀扣押,夷男知其勇猛,想勸他歸附薛延陀,但契苾何力言詞拒絕,甚至割左耳明志。李世民知道後,感動不已,擔心他的安危,最終選擇同意和親,答應夷男在契苾何力釋放後,就把新興公主嫁給他。

契苾何力被放回之後,深感被俘屈辱,極力勸諫李世民不要同意和親。李世民不願意言而無信,但是架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勸說,契苾何力說如果公主嫁給了夷男,夷男的可汗之位將在敕勒有更大的合法性,大唐將更加難以控制薛延陀。李世民被說動了,也在考慮放棄和親,但唯恐師出無名,於是想了個辦法,他讓夷男到大唐境內的靈州娶娶新興公主,夷男若不敢來,這樣他就有理由拒絕了。但是他顯然是低估了夷男和親的決心,他竟然二話不說就同意了。

此計不成,李世民又想了一計,他要牲畜十萬作為聘禮,短時間征集十萬牲畜,哪怕是薛延陀,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趕上天寒地凍,牲畜在路上就死了大半,更加不能完成了。因為聘禮的事兒,和親最終撤銷了。

再後來夷男病死,李世民派人分別封他的兩個兒子做了可汗,成功分化薛延陀,薛延陀最終被擊敗了。

……

如果歷史的軌跡按照從前進行,這樣也不失為一個好結果。但是既然自己來到了這個時代,李牧便想著能不能變一變,至少在這件事上,李世民的所作所為,有點對不起‘天可汗’這三個字。

李牧想維護李世民的名聲,絕非虛情假意,完全出自於真心。哪怕他知道,李世民對他的忌憚,他也一樣感激李世民,因為李世民的容人雅量,能允許他繼續為這個時代的百姓做一些事情,而換成了其他的皇帝,他現在早就死了無數回了。

李牧從來都沒有,想過要造反。因為他始終是覺得,自己是這個時代之外的人,就比如說,這天下本就是李世民的,如果沒有自己,歷史的車輪還會按照原本的詭計去滾動,而自己一個時代之外的人,為什麽要去‘搶’人家的東西?改變了歷史,又會出現什麽連鎖反應?這都是不可預見的,他也不好奇,那是一個什麽樣子。

有幸來到這個時代,他只想給這個時代的百姓,多做一點什麽。而李世民是真正主宰這個時代的人,他能起到的作用,就是盡力的輔佐他。

李牧思索了一下,提筆寫了一個奏折。

“……今薛延陀之患,臣有淺見一二。薛延陀聲勢雖大,卻人心不齊。人心不齊,烏合之眾也。當采取分化之計,一面撩撥其民怨,一面冊封九姓鐵勒,令其分庭抗禮……”

洋洋灑灑數千言,寫完之後,命人飛馬送去長安。這是一道正式的旨意,而不是私下的飛鴿傳書。李牧選擇這樣做,也是為了讓朝廷的百官看到他的言論,因為他也不確定,自己的辦法能不能奏效,還是經過廷議討論之後,查缺補漏方能穩妥。如果自己的建議被否了,那也沒關系,至少提供了一個思路。反正無論用什麽方法,薛延陀都不具備撼動大唐的能力,只是時間長短,是否體面,結果都是一樣的。

看完薛延陀,李牧的目光繼續順時針往下,在後世的東北,此時還算是個‘不毛之地’,說是不毛之地,但也不是沒有人煙。契丹、室韋,靺鞨,不少的小部落,民族生活在這個地方。因為氣候的關系,這些部落都沒有辦法壯大,而且還要受到周邊國家,諸如高句麗,薛延陀等的奴役壓迫,生活狀況非常不樂觀。

他們當然對大唐構不成威脅,而且因為實力的孱弱,他們連給大唐朝貢的資格都沒有。但是李牧卻很重視這些民族,除了有李重義的關系之外,他知道這些民族,在唐之後的輝煌。

契丹、靺鞨,這些民族,是後世遼、金的祖先。他們只是因為生存的地方,限制了部族的發展,其實就個體戰鬥力來說,是完全不弱於任何遊牧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