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 戰略

阿史那思摩的態度已經做足了,作為突厥人的首領,他親自過來請罪,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出來處置,這已經是他能做到的極限了。

有句話叫做,殺人不過頭點地。在這種情況下,雖說李世民仍然可以把阿史那思摩處死問責,但是如果這樣做了,難免有一些顯得不仁了。

李世民想要的天可汗的名聲,是靠包容活得,而不是靠酷刑活得的。除非李世民拼了名聲不要,否則他不能對阿史那思摩痛下殺手。

另外,阿史那思摩也有他的作用。在突厥人中,阿史那思摩以及他的部族,是接受大唐比較深,心中更加向往大唐的部族。這樣的部族可不多,如果把阿史那思摩殺了,再想培養出來一個像他這樣親近大唐的突厥首領,一時半會很難做到了。即便做到了,代價也會非常的大,並不符合大唐的利益。

何況,突厥人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應當是很想看到這個局面的。所以李世民更加不能這樣做,如這樣做了,那便是親者痛仇者快,李世民不是短視之輩,是斷然不會做這種事情的。

所以,這道奏折就顯得很重要了,如何能顯得李世民非常生氣,但是又得保住阿史那思摩這個人,怎麽說這個話,就得要點技術了。

李牧替李世民擬的旨意,大體上是這樣的意思。首先是質問,質問突厥人是什麽意思,如果謀害大唐皇帝的性命,是所有突厥人的選擇,那麽阿史那思摩不必請罪,可以立刻回轉,準備開戰就是了。

如果不是所有突厥人的意思,那麽肯定就是突厥人的隊伍裏出現壞人了。出現壞人了,也好辦,大唐皇帝胸襟如海,如果是少部分人想要刺殺大唐皇帝,把這部分人交出來就行。這件事可以當做是什麽都沒發生過,從今往後,大唐皇帝對待突厥人,還是一般的看待,絕對不會因此遷怒起來沒完。

如果突厥人執意不對此事負責,不給出一個說法。天兵不日即到,到時候突厥亡族滅種只在朝夕之間。

最後一句威脅,只是順帶提了一句,根本不可能發生,以突厥目前的條件與實力,除非他們是真的不想活了,否則是不會選擇與大唐開戰的。

同時,李牧還幫李世民擬了一道旨意,是送去西突厥的。雖說東西突厥一直勢同水火,但這種關系就像是兩家鬧了脾氣的親戚,他們之間可以互相打,但是真遇到事兒了,還是一致對外的。西突厥不一定會跟東突厥一起跟大唐開戰,但他很有可能吸納東突厥的部族壯大自己。西突厥與大唐結盟,實力幾乎未損。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大患,如果西突厥再繼續壯大,大唐與西突厥的和平關系,早晚會有開戰的一天,相比之下這是李世民更加不願意看到的。

君臣二人又在輿圖上比劃了一陣,直到過了午夜,李世民才在高公公的陪伴之下回去了下榻的地方。陰貴妃已經蘇醒過了,但是傷口傷及經脈,一時半會還是要臥床休息,而且恐怕以後也會留下後遺症,故此李世民幾乎每天都陪伴在陰貴妃的身邊。

……

李牧之所以這麽累的原因,除了看奏折,他還在主持編書。

沒錯,編書。天氣逐漸轉冷了,雖說揚州港是一個不凍港,但是冬日裏頭,內河的航運無法進行,揚州港一下子少了一大半的吞吐量,而且,李牧的心思一直在海上,內河航運的事情他也不怎麽管。他組織編的書,乃是一份航線圖。他把揚州所有的有經驗的水手老師傅都叫了過來,每一個都配上了一個年輕的讀書人,因為很多老師傅他們不識字,所以需要一個人在旁邊聽寫,畫圖。

每個人對於航線的標識記的都不一樣,最後還要把這些標識,都統一匯總起來,去蕪存菁,留下有用的東西來。最後的最後,李牧還要為這些航線標識,定下一個規範,這個規範,便是大唐海軍日後縱橫海上的通用標識,趕著訓練新軍,全部教會他們,這樣會給以後節省很多麻煩。

好在有唐觀這個老筆杆子在,否則李牧的工作量還要加倍。

除了這件事,李牧還在忙一件事。

這些日子以來,李世民頻頻跟他談及,想要進攻高句麗的事情。提及的次數,甚至要超過突厥。這讓李牧不得不懷疑,李世民這次來揚州,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麽。

原本李牧還能推搪一下,但是陰貴妃受傷的事兒,李牧自己也覺得有些責任,嘴巴便有點張不開了。只能抽出時間來,硬著頭皮跟李世民研究,如何能用最小的代價,把高句麗給打下來。

打高句麗,算是中原王朝的‘必修課’了。倒不是中原王朝就愛好打高句麗,實在是這個國家是真的煩。高句麗地處的位置,一年的時間,有差不多半年都是寒冷的。這個年代可沒有後世的暖器,寒冷的地帶,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就是不適宜居住的。而且寒冷的環境,對於種植作物也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