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78章 對號入座可還行?

二人聽得是玄之又玄,如墜雲霧之中,不得其法。李牧偷瞄倆人的表情,心想,我就不信你倆還能豁出臉問我?這要是問了,豈不是顯得很無知?

長孫無忌和王珪對視了一眼,李牧想得到的,他們豈能想不到,但是若不問個清楚明白,今日算是百來一趟。二人目光較量,都想讓對方開口問,承擔這份無知,對峙許久,還是王珪敗下陣來,開口問道:“侯爺,老夫年邁愚鈍,實在是沒有領悟到這其中的道理,還請侯爺詳解。”

怎麽還糊弄不過去了啊!

李牧暗道失策,面上卻波瀾不驚,努力回想《王守仁傳》中的內容,一副淡然神色,嘆息一聲,道:“真是沒有想到,學富五車,飽讀詩書,千年門閥世家出身的王侍中,竟然連這等淺顯的道理都悟不透!”

王珪漲紅了臉,悶聲道:“實在是無從捉摸,還請侯爺明示。”

“也罷,那我就簡單說一點,不能說多,說多了,你們聽了去,也成了我的弟子,輩分不好算。”李牧刺激王珪一下,卻也適可而止,沒有過分,繼續道:“所謂知行合一,首先要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與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不可‘知而不行’,寄希望於讓學生明白道理後,自覺地去按照所學去做。這是不現實的事情,因為人是有惰性的劣性的,若無人從旁引導、規範其言行,他自己很難要求自己。”

“這是說‘知’對‘行’的影響,而反過來。‘行’對‘知’也是有影響的,一個人若每天都在做好事,他即便不懂他做的事情,好在哪裏,但他的道德也不會差,不用人教,他也知道,什麽是對的,什麽是不對的。這便是行為反過來影響思想的例子。二者互為表裏,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便是知和行的相互關系。”

作為明代精通儒釋道三家學說,並取其精華,成就陽明心學的一代宗師。後人將其與孔孟程朱並列,足見王陽明的地位。考慮到清代對漢文化思想的打壓,王陽明的心學可以被視為儒家學說的高峰之一。在唐朝提出這個思想,絕對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長孫無忌和王珪二人,都是接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的人。學問上,雖不如大儒,卻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李牧這一番話,點出了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中的一個重要的觀點,即‘知與行的辯證關系’,二人聽過之後,聯想到曾學習過的儒家思想,都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二人不約而同地看向李牧,心中啞然。

在李牧說出這一番話之前,他們都多少懷疑,李牧到底是真心教導,還是借機報復。而聽過李牧這一番話之後,二人明白,這次又是他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樣一番深刻的道理,絕非心血來潮能夠編纂出來的。而李牧沒有像孔穎達那般生硬地宣講,而是處心積慮,想盡辦法,讓學生們通過‘行’而領悟‘知’,這怎麽可能是不真心傳授?

二人不約而同起身,向李牧施了一禮。李牧趕緊避讓,說歸說鬧歸鬧,他的年紀和身份,還真當不起長孫無忌和王珪的禮。

李牧裝出一副訝然的模樣,趕緊扶起二人,道:“你們這是幹什麽,我如何當得起啊!”

長孫無忌嘆道:“我二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一禮,是應當的。”王珪也趕緊接話道:“誰能想到侯爺嬉笑之表象之下,竟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果然不愧是天賦奇才,我等望塵莫及也。”

“都是虛名而已。”李牧連連擺手,道:“我從來沒有在意過,世人對我誤解頗多,無所謂啦。”李牧瞄了一眼二人的表情,忽然話鋒一轉,道:“哎呀,二位,我忽然想起一件事來,想讓二位幫我個忙,你們看這……”

王珪正要一口答應,長孫無忌忽然給他遞了個眼色,王珪趕緊把嘴閉上了。

長孫無忌笑了笑,道:“今日太晚了,有什麽事,咱們改日再談,不急在一時。”

“其實也沒幾句話就能說明白,國舅,是這樣……”

“多謝你對犬子的照顧,改日我設宴款待你,到時再說。”長孫無忌打斷李牧的話,又給王珪遞了個眼色,道:“時候不早了,我們倆就告辭了。你忙活一天也累了,早點歇息。”

“國舅,其實——”

李牧看著長孫無忌和王珪匆匆而去,心裏暗罵。都說長孫無忌狡猾如狐,他今日算是領教了。這廝定然是看出自己剛剛的語氣不對,猜到是跟李世民發生了矛盾。處在他的立場,怎麽可能去為了李牧跟李世民鬧別扭,所以幹脆不給李牧說出來的機會,直接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