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3章 算學大師

為什麽會這樣!

為什麽會是這樣啊!

王鷗的三觀有點崩裂了。

她懂事起就開始讀書,太原王氏傳承千年,家學深厚。藏書甚至比皇宮都要多,王鷗又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她所看過的書,不比任何一個鴻學大儒少。

教導過她的老師,也都是當世名仕。從他們身上,王鷗得到的結論是,若想涉獵一門學問並不難,但若想精通一門學問,難如登天。因此博學之士常見,但精通一科的大師卻罕有。

但李牧的出現,卻讓她產生了動搖。

他才十七歲。

十七歲的少年,王鷗見得多了,門閥世家之中,像那樣李世民十七歲征戰天下的,萬中也沒有一個。十七歲正是騎馬打獵,遊手好閑的年紀。《論語》有言,三十而立。聖人可不是說說而已,三十歲的時候,若能有自己學術體系,有自己的威望,已經是極不容易的事情了。

可是十七歲的李牧,不但詩文無雙,又發明了貞觀犁,馬蹄鐵,印刷術,新式釀酒法……哪一個,都足以稱道。現在又展現出了他在算學方面的能力,難道這世上真有天才麽?

明算,在古代一直都是一門精深的學問,也是科舉常科的考試科目之一。《通典·選舉》中有規定,明算,試《九章律》、《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各一條,十通六者為及格;試《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為及格。又試《綴術》七條,《輯古》三條,十通六為及格。

簡單來說,數學考試,考個六十分,就能高中。明算科及第,敘任的品階是從九品下。從此之後,就不再是百姓,而是有官身之人了。

看似非常簡單,但科舉之時,明算及第的人卻是最少的,因為算學不像經義,能有一個具象化的理解。如論孝義,大家都知道什麽是孝義,就算自己不孝順,沒義氣,也知道孝順、講義氣的人是什麽樣子。但是算學,需要邏輯性,甚至想象力,對於古人來說,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古代的數學,除了自然形成的加減的概念之外。乘除的概念形成相對較晚,中國的乘法概念,有據可查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戰國策》等書中可以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漢朝時期,把這些句子結合,形成了最初的‘九因歌’,也就是現在的九九乘法表。

而‘除’的概念,一直到三國魏時期,劉徽注解《九章算術》的時候,才第一次籠統地提出。

後世小學就在學習的四則運算,古人從春秋到三國,上千年才總結出來。即便如此,古代所運用的數字,最大也不過‘萬’,通常都是千百之間,即便是如此小的數,演算起來也非常麻煩。因此,會算學之人,才能因此做官。

但是今日,王鷗看過李牧的四則運算法之後,心裏忽然有了一種感覺。以後明算一科,恐怕要發生變革了。李牧的四則運算法,雖然整體上並沒有超脫《九章算術》的框架,但他所用的方法,卻要簡便不止十倍。《九章算術》是算學有一定造詣的人才能看懂的書,而李牧發明這些符號,就算不識字的工匠,只要有人為他講解,他也能夠聽懂。

若四則運算推廣開來,明算科再考原來的試題,能考中的人怕是要成百上千了。

四則運算法令王鷗嘆為觀止,解開‘百雞問’則已讓她匪夷所思了。百雞問出自《邱建算經》,其性質有點類似於現代的‘哥德巴赫猜想’,《邱建算經》的作者北魏算學家張邱建想到了這個問題,但是窮其一生也沒給出解法,所以附在書中末尾,以求後人能夠解答。

但是後人不爭氣,北周算學家甄鸞和如今被譽為‘神童’的李淳風都注解過《邱建算經》,但是都沒給出答案。尤其是李淳風,他雖然今年只有二十八歲,但他在算學領域的成就卻已超越古人。他二十六歲時重新編定和注釋了著名的十部算經,用作國子監算學館的教材範本,可以說現在學習算學的人,都是出自他的門下。

連他都沒解出來的題,李牧竟然脫口而出?

他到底是怎麽做到的啊!

王鷗心裏忽然湧起一陣委屈,她為自己委屈,也為張邱建,甄鸞,李淳風委屈。憑什麽別人耗費一輩子心血都做不到的事情,到了李牧這裏,如此輕而易舉啊!老天也太不公平了!

但她還是想知道李牧是怎麽算出來的,王鷗深呼吸了一口氣,把手裏的樹枝扔掉,眼巴巴地看向李牧,道:“侯爺,這‘百雞問’乃是北魏時期算學大師張邱建所著的《邱建算經》的無解之題,數百年來無人可解,侯爺竟然脫口而出,給出了三個答案。侯爺算學精深,令人贊嘆。奴家真的很想知道侯爺是如何算出來的,還請侯爺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