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唐·巴維公爵與布哈蘭瑟城

布哈蘭瑟是個有著典型的伊比利亞南方氣候的小城,和大多數這樣的城市一樣,一條不大的河流流經這座城市,然後與南方有名的大河達爾維爾河合流注入大西洋。

布哈蘭瑟城市不大,由一堵早期建造的哥特式城墻保衛著,這座城市當年是最早被摩爾人在伊比利亞半島內地作為據點的地方之一,所以和其他地方比起來,布哈蘭瑟有著更明顯的早期薩拉森風格。

托雷堡位於布哈蘭瑟不遠的一處地形較為險要的山坡上,從這裏可以直接鳥瞰整座布哈蘭瑟城,而且從托雷堡到布哈蘭瑟城有一條道路,這樣如果布哈蘭瑟城有什麽危險,駐守在托雷堡的軍隊就可以迅速馳援。

隨著收復失地運動在伊比利亞愈演愈烈,這片地區在大約大半個世紀前終於被歐洲人從摩爾人手裏奪了回來,在那場戰鬥中立下了功勞的唐·巴維家族的先輩得到了布哈蘭瑟作為酬勞。

不過因為當時戰局還不是很明朗,所以為了保護布哈蘭瑟城,唐·巴維家的先輩就在城外建造了這座托雷堡。

而且當初在私自放走了伊莎貝拉後,派蒙尼德·唐·巴維就是躲在了這座城堡裏,顯然他認為那裏要比布哈蘭瑟城安全得多。

亞歷山大要拜訪這位公爵的理由很合理,因為在他的領地裏出現了個號稱可以從天使那裏得到啟示的修女。

這個修女出身布哈蘭瑟的童貞女修院,按照當地教會的記載,這座女修院是在趕走摩爾人後在布哈蘭瑟建立起來的第一座修道院,這原本就有些奇怪,因為很難想象在一個剛剛趕走異教徒的地方首先建立起來的是一座女修道院而不是教堂。

不過隨後的一些消息讓亞歷山大差不多知道了這座女修道院的來歷。

被趕走的摩爾人留下的不只是一座座有著異教風格的建築和城市,還有大批的混血兒,幾個世紀的統治已經讓他們長期占領的地方變得血統混亂,甚至沒有人敢理直氣壯的說自己的家族沒有一點摩爾血統,隨著摩爾人被趕走,留下來的混血兒們成了大麻煩,在勝利者們的眼裏,他們是比異教徒還要低賤的動物,雖然按照教義至少在名義上是不應該有奴隸的,可這些混血兒,特別是那些父親而不是祖輩是摩爾人的新生混血兒們,成了收復失地運動當中最大的受害者。

他們當中很多男孩被送到了邊遠地方的采石場或是伐木場去當苦力,沒有人關心他們的下落和死活,而他們的母親則因為自己的過去要遭受所有人的白眼,虐待,甚至是嚴厲的刑罰。

而女孩們則被送進了匆匆建立的童貞女修院,因為按照當時的卡斯蒂利亞貴族們的說法,他們“不能容忍這樣的肮臟後裔汙染了他們的血統”。

按照這個說法,那些男孩將在一直做那些苦役直到他們幹不動為止,而女孩們將會被迫關在女修院裏任由她們自生自滅。

這樣的命令是在收復失地運動開始的時候由卡斯蒂利亞的君主簽署的嚴厲法令,這個法令甚至一直延續了大半個世紀,直到最後一個摩爾王國格拉納達覆亡,童貞女修院都一直在堅定的履行著這個職責。

現在卻在這樣一個女修院裏出現了這麽一個宣稱得到了天使啟示的修女,這不但完全違反了這個女修院原本的宗旨,甚至讓事情變的有些微妙了起來。

當亞歷山大在審核眾多的聖跡記錄的時候,他看到了這個頗為奇怪的記錄,雖然來伊比利亞的真正目的根本就不是為教廷辦事,可這個奇怪的事件還是引起了他不小的興趣。

而其中最關鍵的,是提出這個聖跡審查的正是派蒙尼德·唐·巴維公爵。

亞歷山大能夠想象伊莎貝拉在看到這個申請時會是什麽樣子,不過她既然如此熱衷於創造各種聖跡,那就很難拒絕和忽視如此明顯的記錄,這也讓亞歷山大不由對派蒙尼德·唐·巴維公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作為早期從恩裏克的陣營裏直接背叛選擇換邊站的最大的貴族,派蒙尼德·唐·巴維公爵可以說不但自己已經是功成名就,而且也早已經給後代子孫打下了一片足以能讓他們揮霍好幾代的龐大家業,可就是這麽一位公爵卻在這個時候以這麽一種方式表示出了對伊莎貝拉的異心,這不能不引起亞歷山大的注意。

通往山頂的托雷堡的路不是很好走,即便不得不放棄馬車,可隊伍還是在向導的帶領下走了將近大半個鐘頭才終於來到了城堡門前。

布哈蘭瑟公爵派蒙尼德·唐·巴維今年已經快70歲了,早年多次參加戰爭給他身上留下的暗傷在這些年找上了他,所以當有人推著一輛木頭輪椅出現在亞歷山大面前時,看著坐在輪椅上滿頭白發,精神似乎不是很好的公爵,亞歷山大不由想起了西西裏的執政官加繆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