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參戰,參戰,參戰

北波斯尼亞前國王魯瓦(阝十)流亡摩爾多瓦,這是人們都知道的,至於這位依靠奧斯曼人戴上王冠,可隨著奧斯曼人在巴爾幹戰爭中的失敗被迫逃亡的前國王與摩爾多瓦大公斯特凡究竟有著什麽樣的關系,人們就說不好了。

畢竟雖然魯瓦(阝十)曾經是斯特凡手下的大將,可兩個人顯然已經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甚至在很多人看來魯瓦(阝十)已經背叛了當初追隨斯特凡時的信念。

所以當聽說他他逃亡摩爾多瓦時,有人曾經猜想斯特凡是會念及舊情暫時庇護他,還是會幹脆把他拒之門外,甚至直接抓起來。

可很多人顯然錯估了形勢,或者說是高估了斯特凡作為一個正教徒的道德與作為國王的準則之間的差距。

斯特凡接納了魯瓦(阝十),讓他帶著自己那個小小的流亡小宮廷在摩爾多瓦站住了腳,而後在大約經過半年多的休整之後,魯瓦(阝十)在1500年1月初第一次帶領軍隊返回北波斯尼亞。

那一次,他們是從摩爾多瓦上船,經由奧斯曼人的艦隊護航,然後在地中海南波斯尼亞沿岸登陸進入巴爾幹的。

魯瓦(阝十)的歸來很是讓赫爾瓦大吃一驚,對這個勁敵他有著強烈的戒心,除了因為他背後有著奧斯曼人給他做靠山,在波斯尼亞本土魯瓦(阝十)也並非沒有支持者。

在關於對待魯瓦(阝十)上,奧斯曼表現出了頗為靈活的手腕。

在信仰上他們允許魯瓦(阝十)依舊保留正教徒的身份,甚至允許他們做公開彌撒,這就讓很多雖然對魯瓦(阝十)還寄托著希望,可因為擔心被迫改信而有所顧忌的波斯尼亞人很是高興。

而在政治上,奧斯曼人給予了魯瓦(阝十)很大的自由,除了要他公開聲明徹底放棄對南波斯尼亞的統治權之外,他們也只是要求北波斯尼亞王國與其他被征服的正教國家一樣承認蘇丹的宗主與統治權,而依舊以蘇丹的名義賜予他們國王的稱號。

這些已經足以讓很多人沒了顧忌,所以一時間魯瓦(阝十)的流亡宮廷人強馬壯,給赫爾瓦造成了不小的威脅。

只是赫爾瓦畢竟是克羅地亞和北波斯尼亞的國王,他迅速調集軍隊向試圖重返北方的魯瓦(阝十)發動了進攻,經過幾次規模不小的戰鬥,赫爾瓦成功的擊退了試圖重掌波斯尼亞的魯瓦(阝十),把他逼迫得不得不返回了南方。

在那次魯瓦(阝十)有些莽撞的“復國之戰”中,摩爾多瓦大公斯特凡究竟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人們並不知道,可從收容魯瓦(阝十)和默許他在自己的公國內發展勢力,甚至後來還允許奧斯曼人的艦隊通過摩爾多瓦的港口把這支軍隊輸送到波斯尼亞,就已經多少可以看出他在這件事上的態度。

這讓赫爾瓦很惱火,為此派人給斯特凡寫去了一封措辭嚴厲的國書以譴責這件事,同時赫爾瓦也不得不暫時停下對卡尼奧拉的領土要求,這倒是讓卡尼奧拉的卡爾大公暫時松了一口氣。

只是或許是這些年來逃亡被壓抑得太久,赫爾瓦在成為國王後表現出的強烈的擴張態度讓四周的國家不禁有些緊張起來,一時間敗退之後返回摩爾多瓦舔傷口的魯瓦(阝十)那裏倒是熱鬧了起來,一些不知道來自什麽地方的使者開始悄悄出沒在他的流亡小朝廷裏。

這其中就有普拉托,只是普拉托一開始的目標並非魯瓦(阝十)而是斯特凡,只是在碰壁之後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了魯瓦(阝十)。

聽著普拉托的報告,亞歷山大沉吟思索著,巴爾幹的局勢比他想象的要復雜許多,他如今唯一擁有優勢的也只是對未來形勢的一些前瞻印象,譬如斯特凡因為一直擔心來自波蘭的威脅而決定依附奧斯曼人,而在幾年之後摩爾多瓦最終會被奧斯曼人徹底吞並。

雖然巴耶塞特二世在布加勒斯特的失敗可能會導致歷史發生一些截然不同的改變,但是至少現在的摩爾多瓦還依舊沿著歷史的慣性軌跡繼續走下去,所以斯特凡才會選擇在擊敗了波蘭人之後,立刻向奧斯曼人表示出了善意。

不過亞歷山大相信斯特凡對奧斯曼人態度的轉變也不過是權宜之計,對他來說不論是之前歸附波蘭人對抗異教徒,還是之後反過來依靠奧斯曼人對抗波蘭立陶宛王國,他的目的不過是為了自保。

為了這個,他可以和任何盟友反目成仇,又可以和任何敵人化敵為友,不過這倒也不是什麽新鮮事,畢竟用不了幾年連法國那號稱基督世最虔誠的騎士國家都要和奧斯曼人勾勾搭搭了。

“你提供給魯瓦(阝十)的武器是用什麽作為交換的?”亞歷山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