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北波斯尼亞的來客

北波斯尼亞,恰卡蘭山谷。

恰卡蘭是波斯尼亞與北方的卡尼奧拉公國相鄰的一個地方,整片山谷地形狹長而又復雜,作為巴爾幹山脈北方起源的山地層巒疊翠的地形與谷地的低窄崎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貫穿了兩國之間的大片山區被恰卡蘭幾十裏長的谷地分割開來,大山北麓歸卡尼奧拉,而南麓則屬於波斯尼亞。

在靠近波斯尼亞的一邊谷地內略寬的一處盆地裏,有座不大的小城,與北波斯尼亞大部分的城市一樣,這座叫西耶的小城規模不大,而且顯得很蕭條。

以前的西耶城並不是這樣的,因為與北方國家相鄰,又處於來往要道上,西耶曾經很繁榮。

來自西歐的尊貴使者,懷揣巨資的商人都曾經是這裏的常客,但是自從奧斯曼人征服了波斯尼亞,一切就都變了。

與歐洲內陸的聯系似乎一下子被完全斷絕了,波斯尼亞到處都是奧斯曼人的鐵騎,這裏成了被征服的土地。

越來越多的人從被占領的南方逃望北方,而當地的貴族則積極的招募傭兵和征召農民們加入他們的軍隊,準備與奧斯曼人殊死一戰奪回他們的國家。

只是面對奧斯曼人強大得難以置信的軍隊,即便是以曾經擊敗過默罕默德二世,以彪悍著稱的巴爾幹農夫們也難免相繼慘敗的命運。

不過巴爾幹的山民們也讓奧斯曼人見識了什麽叫做山地人的兇猛頑強和桀驁不馴。

經過連續幾場雖然慘敗但也讓奧斯曼人付出了巨大代價的戰役之後,當時已經年入古稀精力也明顯不如之前的默罕默德二世終於意識到,要向一下子徹底吞並這片土地似乎是不太現實的。

“征服者”征服了這片土地,而把穩固和徹底馴化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繼任者。

而北波斯尼亞人付出慘痛代價反抗換來的是奧斯曼人的征服腳步暫時停止於納烏薩瓦河南岸,雙方隔河對峙的局面就這樣大致確定了下來。

經過談判的結果,就是北波斯尼亞人接受奧斯曼蘇丹是自己君主這一無奈的現實,不過與被徹底征服占領的南方相比,北波斯尼亞就要自由的得多,可付出的代價也就更多。

已經被征服的南方波斯尼亞被禁止向北方輸送任何物資,同時也禁止北方人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擔任任何稍有地位的職務,同時雖然一紙協議讓雙方看似休戰,但是蘇丹既從未停止過對北方的入侵,流亡到北方的波斯尼亞們也從未放棄過恢復故國的希望。

逃亡到北方的貴族們向歐洲各國和梵蒂岡派出了很多使者,但是結果卻是一次次的失望,西歐的各國宮廷雖然擔心奧斯曼帝國的入侵,但是要他們派出軍隊援助波斯尼亞的請求卻又被屢屢拒絕。

甚至就是更加直接的面臨威脅的波蘭和匈牙利,也似乎對解放巴爾幹興趣不大,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保護自己的國家不受到威脅。

北波斯尼亞人對歐洲很失望,而南波斯尼亞人則對那些拋棄他們逃亡到北方的貴族們同樣失望。

同時奧斯曼人對北方的各種壓制也漸漸顯露出威力,因為缺少與南方的互通有無,而歐洲人又擔心戰亂可能會讓他們的投資血本無歸,越來越滯懈的環境讓北波斯尼亞的經濟備受打擊。

就如同西耶城一樣,原本的富庶早已經不見了蹤影,很多人因為失業日子變得窮困潦倒,特別是自從十幾年前巴耶塞特二世登基之後,這位蘇丹或許在征服擴張上不如他的父親那麽偉大,但是他對於占領地區的強大控制能力。卻要比只一味擴張領土,但是難免有時候吃得太多太快難以消化的默罕默德二世要強得多。

針對已經被征服的南波斯尼亞,巴耶塞特二世采取了一連串強有力的統治,在加強鐵血手段的同時,蘇丹又巧妙的分化被征服者,他給予那些願意歸順自己的當地貴族一定的地位和權力,而且允許他們的子女繼承他們地位,同時他強制命令所有家庭必須把他們年幼的兒子送到奧斯曼人設立在各地的準軍事村莊裏集中訓練,在讓他們從小就接受新的信仰的同時,又強迫他們接受各種軍事訓練,以作為將來蘇丹軍隊的重要兵源。

而對北波斯尼亞,巴耶塞特同樣沒有手軟,他的使者頻頻越過納烏薩瓦河出沒於眾多的流亡與當地貴族之間,除了各種許諾招安,更多的則是挑撥那些貴族之間的關系。

蘇丹的這一連串手段顯然是頗有成效的,原本頗為團結的北方貴族們之間已經漸漸出現了裂痕,特別是隨著時間推移,終於意識到不太可能再得到來自歐洲的支援後,不論是流亡者還是當地貴族們都面臨著何去何從的困惑。

一個老頭坐在馬車上在雪地裏顛簸前進,在他身後一個頭上裹著塊厚實披巾的女人神色呆滯的看著旁邊不斷掠過的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