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9章 共興盛世,工業革命(第2/2頁)

什麽?徐州可以成為重工業中心?

朱耀飛看到《大明通史》上的記載,也有點吃驚。

雖然他也知道徐州是個煤城,但是在他的記憶中,如果不考慮進口鐵礦石的因素,中國的重工業中心應該在煤鐵資源集中的東北、華北一帶,怎麽可能在徐州?

他接著往下瀏覽,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代中,各國的鋼鐵產量不過是十幾萬噸到幾十萬噸。而一國鋼鐵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噸,那已經是19世紀的事情了,距離工業革命開始都有幾十年了(在原本的歷史上是19世紀40年代,而在這個位面則是19世紀初,提前了幾十年),而徐州的煤礦是千萬噸級的,鐵礦則是幾十萬到上百萬噸級的。應付18世紀的工業化那是綽綽有余。即便發展到19世紀,徐州鐵礦的產量雖然不足,但是馬鞍山鐵礦的開發,還是能為徐州的冶金工業提供足夠的原材料——從馬鞍山到徐州的距離並不遙遠,而且還有長江水路、大運河和徐淮鐵路構成的運輸線加以支撐。

另外,在靠近應天府的鳳陽府境內,還發現了儲量巨大的煤礦。在武漢府境內,還有開采了千年的大冶鐵礦。

這些煤礦、鐵礦,被長江和新出現的鐵路連接在了一起,可以源源不斷的為大明東南的工商業中心提供質優價廉的鋼鐵制品。

有了質優價廉的鋼鐵和煤鐵,機器工業和鐵路才得以不斷發展,大明東南的工業化,才得以走上了快車道。

所以在長達30年的共治年間,以及後來的興道年(朱仲桐之子朱簡炎)間,大明帝國一直處於長期的繁榮興盛。因此共治、興道兩個時代又被合稱為“共興盛世”。這段盛世的持續的時間長達60多年,從18世紀中葉一直延續到了19世紀初。

在這60多年的盛世當中,大明帝國的一切隱患,一切矛盾,都被經濟的高速增長所掩蓋。上上下下的自信心,也飆升到了頂點。

而由朱伯濂和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開創的“混同夷夏”的理想,也因為這場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進步,也變得更加深入人心。

而且在技術上,也有了實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