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8章 帝國的理想(第2/2頁)

這個安排看似是挺周到的,但是卻無意間拉開了大明女權時代的序幕!

而與此同時,陷入長期戰爭的朱伯濂又幹了另一件蠢事……他打破了朱慈烺所定下的“童軍出身的軍官不得在近衛軍任職”的鐵律!讓童軍出身的軍官,在近衛軍長期任職——所謂童軍,就是近衛軍的學兵,十來歲入伍,學習和訓練六年後通過考核可以成為正式的近衛軍士兵。

在進入近衛軍後,他們依靠軍功向上攀爬,其中的佼佼者可以進入講武堂,然後成為大明陸軍的軍官。不過這些由童軍、近衛軍提拔上來的軍官,是不能再回近衛軍任職的,他們只能去統領普通明軍。而統領近衛軍的,必須是貴族出身的軍官。

這樣的安排,當然是為了防止近衛軍中出現緊密的團體和派系,以避免近衛軍幹政。

但是率領著數萬近衛軍長期遠征在外的朱伯濂發現貴族出身的近衛軍軍官比較容易產生厭戰情緒,不願意跟著他和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用“三分政治、七分軍事”的辦法慢慢折騰……他們大多是應天府的公子哥,當然不願意打這種曠日持久的戰爭了。

所以朱伯濂幹脆就奏明自己的父皇,調來了一批願意打持久戰的童軍出身的軍官。而這個先例一開,近衛軍就將變得越來越有主見了!

而且這批跟隨朱伯濂遠征俄羅斯多年的近衛軍和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以及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為朱伯濂所生的兒子朱仲楨走得比較近,也更加贊成“混同夷夏”的理念——這幫一窮二白的近衛軍,當然比應天貴族出身的軍官更加好戰了。

在埋了一大堆的雷,又給天朝帝國立起了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的理想之後。剛剛即位的朱伯濂就因為積勞成疾,在50歲生日前的幾天,病逝在了應天府的南京紫禁城內——這個時候,他已經替妻子把俄羅斯的皇位搶到手了,所以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並不在他身邊,但是跟隨他在俄羅斯戰場上征戰了多年的次子朱仲楨(母親是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卻和他一起返回了大明,就陪伴在他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