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編練鄉勇(下)

剛當著顧院長等人面寫好給州衙的呈文,正準備差人去喊王如海,王如海就送來一封州衙的公文。拆開一看竟是泰州守備給知州張大老爺的移文,稱狼山鎮要抽調兵丁馳援江寧,不但要裁撤海安外委署,連分守其它地方的汛兵、塘兵也全要撤回。

王如海拿上韓秀峰剛寫好的呈文就走,一刻不敢耽誤,因為這幾天公文特別多,有送往狼山鎮的,有送往海州的,有送往東台、鹽城等縣的,也有運司衙門下發給安豐、富安、角斜、栟茶等鹽場的。

盡管不曉得公文裏都寫了些啥,但從海安這個實在算不上要沖的小驛鋪,大過年的竟有那麽多公文要郵傳上可見戰事有多緊!

顧院長不敢拿身家性命當兒戲,正準備起身告辭,他最得意的學生竟找到了衙門,並帶來一位四十多歲的儒生。

韓秀峰之前既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等顧院長和王監生引進後才曉得這位儒生原來是他們這些士紳年前托人從揚州延聘的先生,是來接替教子無方的陳有道執教明道書院的。

顧院長和王監生話音剛落,余監生又忍不住補充道:“韓老爺,任兄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不但是我們揚州府的撥貢,也是從八品的候補儒學訓導!”

儒學訓導是輔助教授、學正、學諭教誨生員的學官,也是大清為數不多可以在本省為官的官職。

韓秀峰沒想到他們竟請來一個有真才實學的,連忙拱手道:“失敬失敬!”

“一介酸儒,讓韓老爺見笑了。”任雅恩顧不上客套,見老友和故舊全在,急切地說:“韓老爺、顧兄,實不相瞞,我原本打算過了正月再來的,但思前想後揚州真不能久留,這個年過得都是一日三驚,所以便帶著家人提前來了。”

“揚州不能久留,任兄何出此言?”顧院長明知故問。

“顧兄,這麽說你還不曉得太平賊匪已攻陷了武昌,不曉得賊匪的幾十萬大軍正奔江蘇來了?”

“聽說過一些,只是不曉得是真是假。”

“千真萬確!”任雅恩放下茶杯,憂心忡忡地說:“相比海安,揚州的消息終歸靈通些,聽府學的人說去年臘月初四,陸中堂就奉旨率兵馳赴上遊防守去了,楊中丞臘月裏便從蘇州移駐江寧坐鎮,在蘇北賑災的祁藩台也已經回了江寧。”

“曉不曉得賊匪現在到了哪兒?”韓秀峰急切地問。

“有傳言賊匪已經到了安徽,據說陸中堂出師不利已退守江寧,壽春鎮總兵恩長恩大人陣亡。”任雅恩想了想,又凝重地說:“來前還聽人說楊撫台與陸制台向來不和,見陸制台退守江寧,竟領兵退守鎮江去了。一再分兵,江寧危矣!”

顧院長喃喃地說:“這麽說用不著等到月底,太平賊匪便能兵臨江寧城下。”

“是啊,所以說揚州不能久留。”

“任兄,揚州現在啥情形?”韓秀峰低聲問。

“百姓哪曉得這些,全在歡天喜地過大年呢。府台、運司和學正一定是曉得的,可曉得又能怎麽樣?那些大鹽商消息倒是靈通,可謂人心惶惶,只是他們的根基全在揚州,家大業大,一時半會兒走不了,就算想走又能去哪兒?”

王監生沉吟道:“想想也是,鹽商大多是安徽人,安徽老家是回不去了,江寧更不能去。何況運司衙門就在揚州,他們真要是一走了之,今後怎麽做官鹽買賣。”

韓秀峰不認得幾個鹽商,對那些進退兩難的鹽商不感興趣,而是追問道:“任兄,揚州的城防呢?”

“不怕韓老爺笑話,任某最擔心的就是這個,要不是見知府衙門和運司衙門鍋不動瓢不響,也不至於急著收拾行李帶著家人來寶地。”

“府衙和運司衙門一點準備也沒有?”

“有準備,不過全是在給江寧做準備,能召集的綠營兵大多調江寧去了。據說楊中丞移駐江寧時還六百裏加急向皇上請旨,打算從山東調兩千兵去江寧。且不說大過年的,山東一時半會兒召集不齊那麽多兵,就算能召集齊我看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任雅恩頓了頓,接著道:“衙門的老爺們沒動靜,鹽商們全在靜觀其變,城內士紳有些擔心就這麽走會有損清譽,有些確實是故土難離,只有一些像我這樣沒出息的早做打算,有的沿運河北上去了淮安,有的來了泰州。”

“這麽說泰州城這會兒很熱鬧?”

“泰州城裏人是不少。”

韓秀峰想想又問道:“任兄,您帶家眷來了,攏共來了多少人?秀峰沒別的意思,只是不問問不曉得咋幫您全家安頓。”

“讓韓老爺費心了,內人走得早,膝下也無子,就小女和一個丫頭。”

“既然人不多那就住書院吧,顧院長,勞煩您老幫任院長一家安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