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49章 臨江寧

對於包拯的話,蘇洵沒有異議。

能請包拯吃一頓好的,確實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

在蘇洵眼裏,包拯絕對是一個克己的模範。

明明每個月的俸祿不少,卻過的像是個苦行僧。

入了夜。

渤海府衙門裏光線最暗的地方,絕對是包拯的公房。

一身衣服,可以洗到徹底發白也不換,縫縫補補還能傳好久。

一頓飯,簡簡單單,一碗飯,一碟子青菜,一小碟子鹹菜,足以。

蠟燭,從不用,一些昂貴一點的燈油也不用,反而用的是十分廉價的菜油做燈油。

一晚上下來,渾身都是菜油味。

百姓們很喜歡包拯身上的味道,可是那些富商大賈卻不喜歡。

包拯平日裏也不下館子,別人請客也不去。

他總認為別人請他吃大餐,必有所求。

即使無所求,他也會當成一份人情記著,以後別人求到他頭上了,他也不好拒絕,所以他堅決不赴豪宴。

正是因為如此,包拯攢了不少錢。

以前蘇洵總是取笑包拯,說包拯攢那些錢,是為了購買一份能配得上趙絮身份的彩禮,去找皇室求親。

他還十分熱心的給包拯出主意,讓包拯別那麽死心眼,他讓包拯去找寇季保媒,只要寇季出面,包拯不僅可以不花一文錢娶到趙絮,還能趁機從皇室撈一筆。

為此包拯將蘇洵臭罵了一頓,卻沒解釋攢錢為了什麽。

直到渤海府的蒙學出現了,蘇洵終於知道包拯攢錢是為了什麽。

雖然蒙學是免費的,孩童們在蒙學裏讀書用具也是免費的,中午一餐飯也是免費的。

但依然有需要用錢的地方。

那就是衣服、鞋子、書籍、蠟燭等等。

孩子們想學一些文字以外的東西,也得花錢。

蘇洵第一次看包拯花大錢,是在包拯給孩子們購買蠟燭的時候。

遼地的天總比大宋其他地方黑的要早,特別是冬日。

孩子們早上趕早到了蒙學學堂以後,總是漆黑一片。

孩子們在溫書的時候,總是借著各種各樣的辦法去借光。

但是唯一能借到的就是蒙學先生桌角下的燭光。

坐在蒙學學社後面的孩子,根本借不到一點光亮。

包拯出錢,給孩子們供蠟燭。

蘇洵當時覺得包拯傻到了極點,質問包拯為何自己舍不得用蠟燭,反而給孩子們用蠟燭。

包拯當時輕聲笑著給蘇洵說了一句,“菜油的味道不好聞,燒出來的煙塵聞久了頭暈……”

蘇洵含著淚罵了包拯半天傻子,最後氣呼呼的將渤海府府城內三間商人們垂涎欲滴的鋪子給租了出去。

用租金給孩子們買蠟燭。

蘇洵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他清楚,他若是只給一個學堂的孩子買蠟燭的話,根本斷不了包拯行善之舉。

他必須讓渤海府所有孩子用上了蠟燭,才能斷了包拯行善之舉。

隨後便是棉衣、書籍等等。

蘇洵最後租出去了三十多間鋪子,才將蒙學內所有孩童所需的東西供養齊全,才斷了包拯行善之舉。

如今,渤海府內的三十多間鋪子的租金,都是在供養孩子們。

包拯固執的認為那是朝廷的東西,一應所得應該歸朝廷所有。

蘇洵差點沒將手裏的知府大印甩包拯臉上。

他是渤海府知府,他用朝廷的錢,幫朝廷做事,在他權力範圍之內。

還好包拯的善意永遠停留在孩子們身上。

他若是憐惜所有人的話,那蘇洵將渤海府賣了,也不一定夠包拯行善的。

如今,這位明明二十多歲,卻把自己活成了七八十歲的大善人要走了。

在處理了那幾個貪贓枉法的衙役以後,包拯背上了行囊,帶著老仆,坐著牛車,離開了渤海府。

新建的官道上。

蘇洵往著漸行漸遠的牛車,大聲的喊著,“如果真喜歡,那就娶了……娶了她,你就不會過這麽苦了。”

坐在牛車上的包拯,聽著蘇洵的話有些發愣。

喜歡?

還是不喜歡?

包拯不太清楚。

他只是偶爾會想一下娶了趙絮以後的生活。

得出的結論是不能娶。

娶她就是害她。

包拯對自己認識很深刻。

他不是一個喜歡享福的人,對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很吝嗇。

總覺得錢應該花在他該花的地方,而不是用來鋪張浪費。

樊樓裏價值高昂的燕窩和街邊小攤上的廉價湯餅都能填飽肚子,為什麽要吃燕窩?

它是香,可刨去了口腹之欲,還有其他區別?

沒有。

包拯覺得他是一個不會把錢浪費在燕窩上的人,所以他覺得趙絮跟了他一定會吃苦。

他不僅不喜歡享福,還是一個脾氣很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