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5章 青山處處埋忠骨(第2/3頁)

寇季隨手將腦袋遞給了仆人,吩咐道:“拿去,在城門口的大道正中,挖一個深坑,埋進去。”

仆人沒有絲毫猶豫,拿著人頭就去掩埋。

寇季在仆人走後,對身邊的親事官吩咐道:“你去告訴王凱、折家軍校尉,讓他們派遣一部分人幫將士們收斂骸骨。其他人全部撤出麟州城。

讓他們在派人收拾骸骨的時候,用布掩上口鼻。

最後用石灰撒一遍麟州城。

那些幫將士們收斂骸骨的人,在掩埋完他們以後,也得用石灰水浸泡,並且單獨居住七八日以後,確認沒有病痛以後,再放出來。”

往往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此次兵災死傷的人不在少數。

其中暴屍荒野的多不勝數。

催生出瘟疫的可能性極大。

寇季不得不防。

寇季是穿越者沒錯,可穿越者並不是萬能的。

至少在面對瘟疫的時候,他就無能為力。

瘟疫有多可怕,寇季是心知肚明。

一旦爆發瘟疫,對大宋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對百姓而言,也是如此。

寇季在黃河邊上的時候,可是特地交給了王雲升一份手書,讓他沿途一路傳播,傳回汴京城。

手書中講明,黃河上遊有大戰,死傷無數。

下遊的所有官府,必須派人趕到黃河邊上,打撈那些飄蕩到黃河岸邊的屍骸。

同時禁止黃河岸邊的人三個月食用生魚膾(生魚片),也禁止黃河岸邊的百姓們三個月飲用生水。

寇季手書中有提到瘟疫,所以手書傳到了汴京城以後,趙禎、王曾二人,一定會配合著下達相應的旨意。

雖說這種旨意下達以後,會有一些貪官惡吏,借機謀財。

可為了避免瘟疫發生,也只能便宜那些貪官惡吏們一次。

等到過了七八月。

沒病沒災的話,那寇季就可以奏請趙禎,派遣張知白,去黃河下遊巡視一番。

張知白巡視一便黃河下遊以後,回到汴京城,就可以出任參知政事了。

寇季派人將命令傳給了王凱和折家軍校尉以後,二人什麽也沒有說,直接照做了。

有些事情,沒人提醒,自然沒人在意。

有人提醒,自然都能想得到。

王凱是將門出身,折家軍校尉常年征戰,或多或少都見過兵災以後的瘟疫發生,所以他們多多少少能猜測出寇季這麽做的目的。

在瘟疫爆發以後,朝廷解決瘟疫的辦法,總是簡單粗暴。

發現一城出現瘟疫,封城。

發現一地出現瘟疫,封地。

在沒有辦法治療的情況下,只能任由瘟疫出現的地方的人,自生自滅。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平民百姓,很少出門。

有些平民百姓,一輩子可能都沒出過府城治下的地方。

所以四處流竄的少之又少。

往往瘟疫發生在一地,封鎖了道路以後,很快就能平息下去。

至於被封鎖的地方會死多少人。

沒人敢去算,也沒人敢去數。

往往發生了瘟疫,封城以後,那個地方就會淪為一片死地,十數年也不會有人涉足。

王凱和折家軍校尉皆不是什麽嗜殺之人,心裏也有仁義。

所以在明白了寇季在防禦瘟疫的時候,果斷配合。

他們不希望百姓因為他們的疏忽,染上瘟疫。

也不希望手下的將士因為他們的疏忽,染上瘟疫。

左右不過是帶著布面,關幾日而已。

軍令之下,將士們沒有唧唧歪歪的可能。

只能照做。

王凱和折家軍校尉在麟州城內忙活了許久,才收完了麟州城內的屍骸,埋在了一處。

寇季在墳堆堆起以後,代表著朝廷、代表著官家、也代表著自己,吊唁了一番死去的忠魂們。

並且當著英靈的面,將他們的功勞,以及他們的事跡,寫成了奏疏,派人遞回給了朝廷。

此前麟州城告破的時候,寇季就給朝廷遞過一道奏疏。

如此再遞一次奏疏,卻並不重復。

因為寇季在新的奏疏中,提到了已經死去的忠魂們的家眷安置問題。

在戰場上,寇季除了提供一些火器,穩定一下戰局以外,起不到其他作用。

但是在戰後工作上,寇季能做的卻有很多。

遼人在麟州附近的地方肆虐了許久,殺死了不少人,空出了不少地。

寇季可以將其分給忠魂的家眷們。

至於那些家眷們在麟州城附近,並且已經死絕的,寇季只能為其默哀,並且上書趙禎,追封其三代。

朝廷其實對廂軍很不人道。

不給好的軍備,也不給太多的糧餉,卻讓他們肩負著比禁軍還要重的重任。

特別是邊陲的廂軍。

他們真的是守土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