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2章:河山血染怒爭鋒、兩強相遇、方見英雄(第2/2頁)

這種簡單而結實,容易制造而且造價低廉的武器設計風格,就是蘇俄從二次大戰中,嚴酷的作戰環境和巨大的武器需求中誕生的。

反觀另一面,沈墨的前世,東瀛制造的武器則是另一種風格。

尤其是在二戰階段,友坂式步槍(也就是咱們所說的三八大蓋兒),變態的追求射擊精度,就是因為東瀛的資源貧瘠,難以承受火力覆蓋敵軍的作戰模式造成的大量彈藥消耗。

至於日軍的南部式手槍和歪把子機槍,設計理念就更是只見一隅、不見全局。通充分體現了東瀛人死板守舊,擅於在小處精雕細刻,卻忽略了大方向的民族性。

如今蒙古人制造的火炮,卻是一出手就明顯比金國高了許多,這一點從霰彈上就能體現出來。

由於金國打到最後已經是國小民貧,所以他們總是想用最少的資源,辦最多的事。所以金國人制作的火龍炮看似彈雨密集,但是實際上由於炮身厚度不夠,發射出去的霰彈只有米粒大小。

這樣的霰彈在近距離內雖然能造成密集殺傷,但是彈丸的殺傷距離和穿透性,卻比更大顆的霰彈要差上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