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第2/3頁)

李藎忱的藎忱,來自於張自忠將軍的表字。既是為了表達對張將軍以身許國的敬意,自然也是為了呼應本書的主旨之一——對家國的盡忠盡忱。

主角擁有這個名字,在我看來,並非不可能。

張自忠將軍,本字藎臣,該表字來自於《詩經·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意思是國王所進用的忠志之臣,感念祖先的恩德。同時白居易在《韓愈等二十九人亡母追贈國郡太夫人制》(應該是為韓愈母親寫的悼詞,假如理解錯了,請評論指正)中也寫到“生此哲人,為我藎臣”。

用《詩經》,《楚辭》等典籍來為孩子取名字,古今皆是。只不過《詩經·大雅》這種偏向於宣傳封建王教思想的篇章,在當今流傳並不廣泛。可是在古代,這才應該是朝廷鼓勵傳頌從而流傳廣泛,其余的各種《風》,只是地方民歌才是。

而起這個名字的李成,跟著陳慶之這個書生將軍出來的親衛,有文化、有膽略,能取出來“藎臣”這兩個字,應該還是說得通的,只不過這個詞在我們現代使用的比較少了的。

同時,李成對於對他們白袍見死不救的南朝顯然並沒有好感,因此他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以赤膽忠心、一腔熱血忱忱保衛黎庶百姓,改“藎臣”為“藎忱”,並非不可能。

當然主要還是我夾雜了一些個人的情感和觀點在其中,對於覺得閱讀不方便的書友表示歉意。

5.關於人物塑造。

我所寫的兩本書,無論是《傾宋》還是《權傾南北》,所描寫的都是歷史上很少為人所知的時間段,南宋最後的光景,隋唐崛起的前夜……

描寫這些時間段,很新穎,寫著也很有意思,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史書的記載很少,甚至還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這就導致寫起來發現前面寫的不對勁,這還是小問題。

大問題在於,根本沒有那麽多人可以寫。之前寫《傾宋》,因為摸到了一本《宋元戰爭史》,所以書中很多人,比如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李芾、邊居誼等等,都是可以考證、確實存在的民族英雄。

而《權傾南北》不同。

本來在這一段時間裏,有傳記,有詳細記載的人,真的寥寥可數,因為《陳書》和《周書》之類的,本來就是姚老爺子無償寫就的,能出版、流傳,就已經算很不錯了(這個歷史情節在二神的《唐磚》中有,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因此裏面是言簡意賅到極致。

而且諸如南陳、北周,有傳記的,也多半都是陳霸先、宇文泰那一代人,陳叔寶和宇文赟這裏,就像是一個斷層。

尤其是南陳,更是只有蕭摩訶等寥寥幾個人比較出名,能夠有說的上的歷史事跡。蕭世廉只是蕭摩訶傳記中的一個名字,而裴子烈的存在也只是吳明徹傳記中的一句話帶過。

這也不怪史家著墨少。成王敗寇,本來南朝的這些人就是失敗者,所以他們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名字就算不錯的了。

比如姚老爺子這些史家們,也不敢當著隋唐這一代統治者的面兒誇獎他們父輩的敵人不是?要說蕭摩訶怎麽怎麽厲害,麾下大將如何如何,打的對方落花流水,那作為蕭摩訶大敵的韓擒虎以及他外甥李靖,都不要面子的嘛?

史料的語焉不詳和缺乏,對於作者來說也不見得是壞事,因為很多人只有姓名,便形同白紙,可以隨意勾勒,當然這也局限在一些小人物上。吳明徹的猶豫甚至缺少決斷力、蕭摩訶的勇猛和莽撞,這些主要人物的一些性格,從史書中還是可以揣摩出的。

而本書的前期,有很多杜撰的人物,比如曹忠、戴才之類的,不過作者已經盡量弱化了他們的存在。

至於全書塑造最滿意的角色,其實我覺得是尉遲迥。

歷史上這個老爺子也是楊堅成功的最後一塊絆腳石,確實也值得濃墨重彩描寫一下。

民族存亡、親人分別、君王恩義,尉遲迥絕對不是書中最重要的反派角色,頂多只是主角面對眾多BOSS中段位中級的一個,但是應該是本身最為矛盾、情感最為復雜的一個。

最終尉遲迥選擇了“自逐家門、以身殉國”,和歷史上他的忠誠、仁義應該是相符的,這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物。

至於其余的大多數主要人物,我覺得我至少還是體現出了他們能被人記住的一些特點。

比如樂昌的癡情和穩重、蕭湘的堅韌和調皮、陳宣華的跳脫和欠揍、沈婺華的與世無爭、陳頊的多疑和猜忌、宇文憲的糾結和頑強,當然還有蕭世廉、李憐兒、裴子烈等人的成長和改變……

並不是所有的人物都能夠被寥寥數筆勾勒出完整而豐滿的形象,所以其中很多人都難免沒有存在感或者臉譜化,這也是因為小弟筆力有限,屬實做不到,只期望大家都能夠在書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