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2章 工部的未雨綢繆

對於祖群來說,這個工部右侍郎當然也不是那麽好做的。

他作為北方降人,驟然位居高位,肯定有很多人有意見,因此自己更得虛心求教,並且盡自己所能,令人信服才行,不然的話去工坊之中做一個大匠豈不是比做官來的輕松。

因此擔任右侍郎並且前來工坊坐鎮,吳憑和祖群也算一拍即合。

看祖群挽著袖子,腰間插著圖紙的樣子,李藎忱也知道,這家夥同樣不是在走走過場的。

人心雖然復雜,但是李藎忱坐在現在這個位置上,看得多了,有些人的本性善良與否,往往還是能一眼看破。尤其是這些工匠之類的,本來心思就比較單純。

這個祖群倒是個靠得住的人。

祖群感受到了陛下的目光,當然也知道陛下是在考察自己。身為工部的高層官員,他應該掌握的並不只是基礎的知識,還有生產和管理的知識。

當下祖群也不露怯:“回陛下,目前因為整個關中和西北只有長安工坊可以生產各式火器,所以工坊人手還是緊張的,多少影響到了其余訂單,不過現在工坊已經開始幫助訂單買主積極聯系成都、洛陽等地的工坊,再加上河東的工坊投入運轉之後,應該可以滿足需求。”

大漢拿下北方之後,工部自然抓緊著手在河東、河北和幽州等地建設工坊。當初奮武軍孤軍奮戰於平城,所需要消耗的一切火器都得從長安工坊一點一點的運過去,因此工部可是早就已經下定決心,說什麽也得在長城內外建立起來完善的工業體系的。

鬼知道現在看上去稱臣納貢、很是老實的薛延陀,背地裏是不是盤算著什麽壞心思,又鬼知道自家陛下在解決了西北之亂後,會不會率軍出草原、深入漠北。

畢竟自家陛下可是一直以恢復兩漢全盛時期之版圖為口號,並且也是實打實在這麽做的。只不過他現在只是先下手對付西北的吐谷渾罷了。

西域平定後,到時候草原上的薛延陀人還有別的部落不搞事情還好,不管怎麽說大漢是華夏王朝、禮儀之邦,打人總是要找一些道義理由的,而只要他們搞事情,那等待他們的就是浩蕩開進的大軍。

等到那個時候再建設工坊,晚了。

工部現在已經學會了未雨綢繆,再加上各地州府對於建設工坊都是表示支持和歡迎的,這東西搭在自家這裏,既能夠安頓就業,有能夠直接帶動本地經濟的發展,地方郡守只要還有腦子,就知道應該如何選擇,或者換句話說,這些家夥不為了工坊的選址大打出手就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工匠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這些三教九流中的下等人自然還有機會受到這樣的追捧,甚至一群地方主官帶著所謂的本地父老代表專門跑過來請求工部在本地開設工坊,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這自然也讓本來性格就比較務實的工匠們,更是不敢大意,萬萬不能辜負了陛下的信任和一方父老鄉親的厚望。

在河東建設工坊是必然的,而且隨著工部在河東發現了大量的煤炭,一開始只建設一個太原工坊逐漸變成了大大小小的工坊在整個河東大地上鋪開。

要不是這河東之地山河表裏,群山林立,恐怕工部還敢規劃更多的工坊。

只可惜時間終究還是太短了,時至今日,真正搭建起來並且開始從事生產的就只有一個太原工坊,別的還都只是空架子。

不過緩解長安這邊的壓力,倒也足夠了。

最近太原工坊燒造出來一批質量不錯的火槍,表明長安工坊總算不再是唯一的軍火供應之地。

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火器的生產中,那這邊真的什麽都不用做了,大家都轉行軍工就可以了。

軍火固然很賺錢,但是終究是有產能過剩的那一天,畢竟這戰爭也不可能永無止境。

而且之前就已經有人提及此事,認為工坊生產出過量的火器,只會導致朝廷為了不浪費這些火器而去推動更大的戰爭,因此朝野之間對此也並非沒有異議。

朝廷修建這麽多工坊的目的,可不是為了戰爭和戰爭,現在關乎國運的北伐之戰已經結束,工坊不能再抱著軍火生產不放,而是應該有規劃的進行轉型了。不然也不會有李藎忱看到的外面集市上各種產品應有具有的場景。

“等到朝廷拿下河西之後,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會暢通,到時候工部也要積極組織人手前往河西組建工坊,另外西域物產豐富,務必要多加探索。”李藎忱緩緩吩咐一句。

祖群急忙頷首。

顯然陛下也清楚,工部除了吳憑這個主事的之外,其余多半都是和劉焯這樣沉迷於技術攻堅、實際上並不非常擅長管理的人,好在這麽多人齊心協力、專注在一件事上,倒也用不著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