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2章 安定西北

裴子烈不由得放慢了馬速,有些驚訝的打量著周圍的景象。

徐德言既是得意,也有些惋惜:“要不是吐谷渾人找茬,集市上的人當再多兩三倍不止。現在更多的只是在采購貨物、準備根據守城軍隊的安排入城閉門,或者分流到周圍的城鎮。國公所見之場景,明日有可能就不復存在了。”

坐鎮安定這麽多年,徐德言對於這一片自己親手打造出來的城池還有這一片土地自然都有著深厚的情感,此時看到這一切都因為即將到來的戰爭而蕭條下來,當然惋惜和憤懣。

裴子烈沉聲說道:“至少現在我們可以把戰事控制在武威一線,吐谷渾人就算是沖破了武威,距離安定猶然還有一段距離,所以修遠不用惋惜,局勢當還沒有惡化到這個地步。”

徐德言嘆息道:“話雖如此,但是總歸還是要未雨綢繆,而且國公不知,戰火一起,西北民間就多有傳言,天之將覆,大漢無力阻擋吐谷渾進攻,所以大家當各自逃命。屬下這幾個月來除了要來往調動糧食兵馬之外,倒是有很多精力都落在平息謠言、安撫百姓上了。”

裴子烈笑道:“西北重入華夏不過數年,一代人尚且不足,且多年來西北受困於突厥和吐谷渾,百姓雖同為我華夏之人,但是對於大漢沒有多少信心也在情理之中,修遠也要多擔待擔待。”

裴子烈當然清楚,徐德言在西北這麽長時間,所見到的人情風物畢竟比不上江南。從晉室南渡之後,江南倒是一直沒有受到胡人的幹擾——假如先降後叛的侯景不算的話——所以頗有幾分華夏正統的感覺,看北方的這些胡人王朝自然覺得其名不正而言不順。

至於中原以及關中、河北等地,雖然在鮮卑人的掌控之下也已經很久了,但是鮮卑人一直以來推行漢化,所以這些地方的百姓至少還知道什麽是華夏,也知道自己是華夏子孫、是曾經的秦漢晉朝之百姓,隨著漢軍北上,這些百姓自然而然的也就願意歸附於大漢。

但是西北不一樣,西北這裏,當初五胡亂華的時候,已經被羌人、氐人殺過一通,除了武威等寥寥幾個隸屬於涼州的州府得以保全之外,其余地方十室九空。之後北魏之類的為了穩定西北,也的確曾經遷移百姓並且修繕邊塞,不過這些對西北元氣的恢復自然只是杯水車薪、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所以大漢拿下的西北,是一片胡人和漢人已經混居不知道多少年,百姓基本上已經喪失了民族或者家國概念,單純的只追求溫飽,別的一概不問。當然了話說回來,連溫飽都沒有辦法保證,也不能苛求這些已經和華夏正統文化圈子分開太久的百姓能夠對保家衛國這種概念有多少了解了。

當時大漢立足西北的時候,別說是尋常百姓了,即使是地方世家也都是首鼠兩端,差點兒在大漢和突厥血戰的時候背後捅刀子。之後大漢摒棄前嫌並且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經商等發展思路,這才讓西北世家能夠甘心聽從於大漢的命令和調遣。

不過短短數年,能夠讓這些世家因為獲利頗豐而快速發展起來,並且對大漢有忠誠感和歸屬感,但是還遠不足以將這種情緒和思想落實到每一個百姓身上。尤其是西北百姓早就已經血脈混雜,不少人都是漢人和羌人等等混居之後,對於華夏的認可和對於國家的忠誠自然無從談起。真正想要培養起來這一種情感,只能從娃娃抓起,也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

還好裴子烈之前了解過,徐德言已經著手推進西北書院的建設,再加上地方世家的積極響應——經商雖然來錢很快,但是在絕大多數世家眼中,到底只是應急之策,讓孩子接受正統的教育並且去參加科舉考試,以求能夠在未來的某一天進入大漢朝堂為官,從而能夠代表整個家族、甚至於代表整個西北人發聲,那再好不過了。

不過現在受到戰火的影響,這件事恐怕又要推後了。好在只要是稍微有點財力的家庭,現在都已經開始把孩子送到長安接受教育,不過這距離大漢最終想要實現以及甚至已經在江南等地實現了的全民教育還有很大的差距。

徐德言嘆息一聲:“西北不穩,在於外有吐谷渾,何日我大漢能擊破吐谷渾、直入西域,此時西北便不是前線而是後方,則西北穩矣。”

裴子烈笑道:“我大漢南北征戰、所向無敵。擊敗一個區區吐谷渾,又有何難?”

徐德言看向裴子烈,武威戰局緊張,給了西北文武官員很大的壓力。大家都很清楚,一旦前線崩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徐德言也都不知道自己已經多少天輾轉難眠了。

現在裴子烈的豪言壯語,讓他覺得心神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