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6章 華夏的民族精神

李藎忱當然知道自己在後宮之中的地位實際上“並不高”。

名義上是皇帝陛下,但是實際上就是個吉祥物,後宮妃嬪每天都忙得暈頭轉向,難得有閑暇的時候才想起來向陛下請安,順便從陛下這裏蹭點撥款什麽的,手段自然是多種多樣。

有諸如陳宣華和楊妙這種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賣萌的,也有諸如蔡容這種把救死扶傷的大道理掛在嘴邊、大有陛下今日不答應便是對不起黎民蒼生的,當然還有徐素這種不卑不亢做好雞湯之類的送到面前,擺明著讓陛下“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

李藎忱對於這樣的生活早就已經習慣了,更何況他也知道這些錢財批復出去也不是打水漂,現在的洛陽以及整個新收復的北方土地,文教和醫療事業蒸蒸日上,這也是有目共睹的,朝野民間對於後妃們的稱贊不絕於耳。

尉遲貞作為少數長期跟在李藎忱身邊的人,雖然不像陳宣華那丫頭一樣事到臨頭了就跑過來打滾耍無賴、絲毫沒有把陛下的威望放在眼裏,但是平日裏也沒有太過小心謹慎,今天擺出來這樣的態度,擺明著內府又花錢了。

“是的。”尉遲貞急忙答應。

李藎忱大致翻看了一下,洛陽書院建設占了大頭,這是必然的。只是當時陳宣華制定計劃的時候也沒有想到,洛陽書院選址龍門之後,大量的私人書院以及州府所屬的會館等等都依托洛陽書院建設起來,當真如雨後春筍一般,整個城南龍門一帶,工地上是整日裏熱火朝天。

而這些會館、書院的建設,往往也都有內府在背後支持乃至於把持的成分在,畢竟建設一個書院以及招生、請先生等等所需要花費的錢財眾多,單憑地方乃至於私人也是有些力所不能急,自然需要內府的照應。

“這倒是個好兆頭。”李藎忱並沒有生氣,反而稱贊。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是古人一直掛在嘴邊的道理,李藎忱當然不可能不明白,自然也不會貪心。

既然想要發展文教事業,提高整個民族的受教育水平並且培養各個階層的社會責任感乃至於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那麽有一定的付出是必然的,只要能夠堅持過這一段陣痛期,那麽之後各項事宜自然而然就會變得順暢無比。

李藎忱想到了被後世認為是穿越者的王莽和隋煬帝。王莽還好,在李藎忱看來王莽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偏激,不管他是不是穿越者,既然打算這麽改就應該已經做好了身敗名裂的準備,畢竟他的那些思想是和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的,也必然不會被時代接受。

倒是隋煬帝,的確有些可惜了,因為無論是發展江南經濟還是疏通大運河,這都是惠民萬代的工程,不說從隋唐一直使用到一千多年後的大運河為華夏的經濟、貿易和民生發展做出了多麽突出的貢獻,單單是隋煬帝對江都等地的營建,就極大地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可以說後世江南能夠成為經濟、農耕的中心之一,和隋唐時期打下的堅實基礎脫不開關系。

甚至就是三征高麗,在李藎忱看來也無可厚非,高麗實在是太跳了,最後一個後世人,李藎忱不介意狠狠的抽他們一巴掌。

更不要說科舉制度的落實了。

只可惜隋煬帝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短期內可能會給百姓帶來多大的壓力和傷害,只是一味地在向前走,卻沒有注意到跟在他身後還能理解他、支持他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再加上這個家夥窮奢極欲的表現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最後同樣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也是必然的,對他奢侈、好面子的表現,李藎忱並不苟同。

李藎忱認為隋煬帝在做出來這麽多造福千秋的事情之後還落得這樣的下場,的確有些可惜,不過他需要做的並不是為這個已經消失於這個時代中的人扼腕嘆息,而是想一想如何能夠從中汲取教訓。

既然社會各個階層中的人不能理解朝廷的所作所為,那就幹脆讓他們先理解,這也是李藎忱廣泛設立書院甚至鼓勵私塾、私人書院建設以加快對人才培養的深層次目的。

名義上是私人書院或者更低一層類似於蒙學的私塾,但是背後都有朝廷的監管甚至於內府的直接支持,因此書院之中教授的內容統一並且可以說向上能夠和官方大書院的內容接上,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經過系統的教育之後,產生對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歸屬感。

當他們意識到朝廷所做的那些所謂的“勞民傷財”的事情,實際上是真正有利於千秋後世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再站出來抨擊挑釁,相反,他們還會成為朝廷的好“喉舌”,把這種思想一點一點的灌輸下去,逐漸被整個社會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