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4章 幾代人的努力

搜腸刮肚的想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名字。

“經世濟民?”

不行。

李藎忱並不打算拾人牙慧,更不打算讓歷史變得這麽詭異。

畢竟擁有這個名字的人還沒有出生,甚至他的父親現在都還是一個書院裏的學生。

李藎忱沉默片刻,沉聲說道:“便叫‘滄海’吧。”

樂昌有些驚訝,李滄海?

這倒是一個大氣的名字。

而且陛下起這個名字,喻義在哪裏?

滄海,茫茫大海,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的確是一個遙遠的存在。不過對於李藎忱來說,滄海,才是大漢下一代人應該努力的目標。

李藎忱並不奢求著自己這一代人就能完成對北方草原和南方大海的征服,只要自己能夠帶著大漢向北走到草原上,他就已經心滿意足了,而繼續向南,則要交給下一代人了。

任何一個龐大帝國的出現,都不是只是因為一代人的努力。如果一個帝國和王朝的奮鬥全部都牽系在一個人的身上,那麽最終其強大也不過是曇花一現,最有代表的當然就是亞歷山大的帝國,亞歷山大這一代人去世後,亞歷山大帝國也就灰飛煙滅。

同樣在東方也有大秦帝國這樣類似命運的王朝出現。

既然要避免二代而亡,那麽第一代、也往往是最雄才大略的那一代君主——當然諸如漢武帝、明成祖這樣的人物不算,要提前制定好未來的發展方向。比如歷史上從劉邦到文景兩代皇帝,漢朝向北解決匈奴、然後向西北發展的國策就已經初現雛形,之後深刻的影響了整個大漢帝國甚至整個華夏的歷史。

而唐代也是這樣,從李淵到李世民,唐代向北、向西發展的國策就已經定下來,之後唐高宗、武後以及唐玄宗,都是在遵循這樣的國策一步一步的帶著大唐走向全盛。

李藎忱有信心趁著自己尚且年輕,帶著大漢解決掉北方的敵人、並且開始向西北發展,但是他並不傾向於一路向西越過中亞,因為作為一個後世人,李藎忱很清楚在未來的前進征途上,大漢將會遇到怎樣的敵人,又將會面臨怎樣的困境。

西域,大漢不會放棄,但是西域以西,越過蔥嶺之後的中亞,李藎忱並不認為大漢應該傾盡人力物力去征服,因為冰河期的影響,中亞勢必將會更加荒涼以及幹旱少雨,這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裏面就可見一斑,再加上西域還有反復不定的昭武九姓、大小勃律以及注定會衰亡的波斯和崛起的大食,都意味著大漢到時候或是不得不以舉國之力放在保衛遠在天邊的土地上,或是不得不放棄幾代人的努力。

唐朝的經驗甚至是西域將士的血淚教訓,李藎忱打算好好地吸取。

幾代人的努力,不能荒廢在這個上面。

因此李藎忱認為之後還是要向南。

向南去征服海洋。

華夏如果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內陸上,那麽終究還會變成歷史上那個閉關鎖國的華夏,而只有先主動的去征服海洋,才能讓海洋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

海洋,對於這個時代的北方人來說,或許是有些陌生的概念,但是對於南方人來說、尤其是嶺南沿海的人來說,並不陌生。

李藎忱記得自己當初看過一篇文章,後世越南考古,曾經發現華夏漢代的器物,但是漢代之後的器物卻很少出現,但是華夏的史書上卻記載著從漢代到隋唐,嶺南和南洋的貿易卻從未停止。

這就足以說明在漢代的時候,人們沒有足夠的船只以及對南洋上的航路並不了解,所以只能沿著海岸線前進,越南自然就是重要的停泊點。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日南郡消失,後世的越南一帶不再是華夏的固有領土,因此華夏的商人們也開始尋求橫跨南洋,也就是後世的中國南海的航路,事實證明他們成功了。

也就是說實際上至少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就已經有足夠的航海技術來橫渡南海,直接前往南洋,只不過這樣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現在在嶺南也只是極少數人有,工部已經出面組織工匠,但是這一切當然也都需要時間。

不過這已經不足以妨礙李藎忱制定整個大漢未來幾代人的戰略。

因為李藎忱自己還春秋鼎盛,的確有很多事情能夠在自己這一代人就先落實下去。

年輕就是資本。

李藎忱為大漢未來幾代人制定的戰略,並不是向北或者向西,而是向南,向南去尋找屬於大漢的印度洋出海口。

雖然人類更習慣於腳踏實地,但是海洋卻是比陸地更優良的媒介,能夠讓人們更快速地抵達另一片土地,這主要還是因為海洋占據著這個地球上百分之七十的區域,更因為海洋上的海浪和狂風終究還是有規律可循從而可以避開的,相比之下,陸地上的地理障礙,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克服,尤其是那些無邊無盡的荒漠和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