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希臘人(第2/3頁)

蔥嶺以西的各國體制與大漢截然不同,並沒有強大的中央集權,多是領土分封,或部落聯盟,松散得很,甚至有“副王”“輔國王”這種頭銜,在大漢是無法想象的。

就說這大宛,有七十余邑,每個小邑都是向大宛王納貢的獨立城主,就比如眼前的郁成城,其城主亦稱王,又號“大宛副王”。

這便和馮奉世第二個顧慮有關了,他再拜道:“若大宛王執意與漢為敵,那吾等便是在敵國土地上,想要糧秣,只能因糧於敵了,且要先擊破郁成,方能進軍貴山。”

這並非容易之事,郁成城易守難攻,當初李廣利第一次征宛,便是在此地吃了苦頭,死活打不下來,反為郁成人所敗,丟人現眼,不得不灰溜溜調頭回國。

第二次則是派了偏師來圍攻郁成,也是先敗後勝。

如今任將軍又挑起了第三次漢宛戰爭。

“且先等等。”

任弘看著李廣利折戟過的郁成城:“文忠已奉我之命入城,且看郁成、貳師兩城是何反應。”

“他們是要跟著宛王一起滅亡,還是獨立出來,成為被大漢授予胡王駝印的屬邦!”

……

“李廣利二次征宛時,派來的人乃是校尉王申生、鴻臚譯長壺充國。”

漢軍包圍不算大的大宛東方要塞郁成城時,跟在軍中吃了快半年白飯的楊惲提供了關於此地的過往史事。

“二人只率軍千余抵達郁成,郁成人堅守,不肯出糧,當時偏師與貳師大軍相隔二百裏,依仗大軍而輕視,竟以千人之眾急攻郁成,不下。郁成人窺得王申生兵少,遂於清晨以三千人出城攻殺王申生等,偏師大潰,只有幾人逃脫。”

你看,取啥名不好要叫“申生”啊,明顯不吉利。

然後李廣利就派了時任“搜粟都尉”的上官桀來收拾殘局——正是上官太皇太後的爺爺,霍光的老冤家。上官桀不但力氣大能扛旗,打仗也還算行。花了點時間攻破郁成後,郁成王突圍逃至康居,上官桀又追到康居國索人,最終縛得郁成王,斬其首而歸。

所以郁成一共打敗了漢軍兩次,第一次是因為疲憊無糧,第二次是大意輕敵。

今日形勢卻和四十年前大為不同了,那時候西域不屬漢朝,更有匈奴在北虎視眈眈,大軍補給困難,連百多人的漢使節團若無沿途城郭救助,都能餓死個一半,更別說數萬大軍。

可現在,西域已為漢土,雖然蔥嶺小徑依然險阻,但疏勒就有後勤輜重,大宛以北的烏孫也不再首鼠兩端,由解憂掌權,可以合圍大宛。

任弘所將大軍亦有兩萬人之眾,將小小郁成一圍,做出要攻打的架勢,而曾多次往返大宛的文忠則負責遊說。

眾人只擔心郁成人不吸取教訓,無視雙方巨大的差距,一味要與漢為敵,將文忠的腦袋拋出。

但最終,郁成的城門緩緩開啟,郁成王,亦是大宛的副王隨文忠騎馬出城,朝任弘跪拜,表示願意接受大漢的條件。從大宛獨立成一國,受漢印,只望漢軍勿要屠戮劫掠,郁成願意供應大軍糧秣。

任弘大喜,立刻向朝中請詔賜印,而在郁成城派來協助漢軍運糧的宛人中,發現除了金發綠眼的塞種蠻子外,還有一類眼窩深陷,黑色胡須,從事當兵、經商的人種。

一問才知道,卻是當初大月氏擊破大夏國(巴克特裏亞)時逃來大宛避難的希臘人後裔,據說還有一支大夏國的軍隊來投靠,他們的後代成了小有名氣的雇傭兵。

在順利勸降郁成後,西邊的貳師王,亦是大宛“輔國王”亦派人來請降,接受相同的條件。

這下大宛最重要的兩座城邦為了避免滅亡,都跳到了任弘的陣營,大軍糧食暫時得到了保證。任弘留下馮奉世帶著三河輜重兵留在兩城附近,向西方運糧,繼續將兵一萬余人,抵達了大宛都城:貴山。

大宛王果然還是沒接受任弘苛刻的要求,在聽聞貳師、郁成降漢後,便緊閉了貴山城,且派使者四出,向蔥嶺以西的大國們求助。

“當年漢使曾誇口說,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弩射之,盡虜破宛矣。”

結果嘛……

李廣利帶著十倍的人數打了四十天,也才攻破了外城,大宛自己殺了宛王投降,看來這一位大宛王,是相信宛人能再扛過一次漢軍的圍攻。

而遠遠手持千裏鏡觀察敵情的任弘,看著屹立在費爾幹納盆地中心的貴山城,他有點明白,為何李廣利會在此碰壁了,這確實是玉門以西數千裏來,任弘見過最堅固的要塞。

雖然仍是夯土墻,但墻前卻建著許多高大的塔樓,與土墻連接——不是希臘式的石頭塔樓,而是低配版的木塔樓,漢人稱之為“重木城”。上面布滿了方形射孔,獨特的是,東、北、南三面皆無城門,斥候回報說,只在西邊有一道大門,門兩側有高大的塔樓形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