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我在東北玩泥巴(第2/3頁)

只是他讀書沒傅介子多,大局觀也不如,再辯下去,範明友就落於下風了。

都不用任弘出馬,傅介子開始大講絲路上的貿易,每年無數絲綢在玉門關賣給胡商,換來名馬、美玉甚至是黃金,西域儼然成了黃金匱乏的大漢賺外匯的好地方。

而東夷那些落後的邦國,小器的村長,除去朝貢帶回的,買得起大漢一匹絲?

事實擺在面前,範明友無言以對,只能強自請命道:“大將軍,孝武皇帝時,彭吳穿穢貊朝鮮,置滄海郡,此事不亞於張騫通西北國。下吏以為,東夷之利亦不亞於西域,大有可為!”

任弘也清楚,這是一場路線之爭啊,是西進還是東進,兩邊足以將狗腦子打出來了。

但顯然是西進占盡優勢,在棉花產業沒起來前,東北那地方中原人去了也待不住,人是天生向往溫暖和陽光的,東北冬天的酷寒、深山老林的開發難度,想要拓殖得花一代人甚至十代人的時間用人命去堆。

若能站穩腳跟,長遠利益自然是有,但短期內,甚至一百年內,絕對是血本無歸。

即便不論困難、利益,想讓朝廷忽然轉變方向,大規模東進也幾無可能。

這是由大漢的根基所在決定的,自從定都於長安後,歷代天子就秉承關中本位制,關西不分土,不封侯,遷關東之人於五陵以固本。

漢武帝還孜孜不倦擴大“關西”的範圍,將三河、太原、上黨也算了進來。

而河西與西域,亦被視為關西大縱深的一部分。

反倒是衛氏朝鮮滅亡後,東方邊境成了大漢漸漸拋棄的地區,疆域不斷內縮。

昔日的漢四郡,如今只剩下兩郡了,真番、臨屯被並入樂浪、玄菟,能保住現有疆界已吃力,談何再度向外開拓?

東夷與西域不同,西域是大漢與匈奴角逐的疆場,戰略要地,花多大代價都得拿下來。東夷卻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連可惜,也是任弘等少數人才會生出的想法,匈奴左臂,在烏桓鮮卑反擊時早就斷了,範明友此議純粹是出於派系私利,於國事並無裨益。

故霍光態度十分明顯,只沒有明言,然而就在此時,初入中朝話極少的任弘卻忽然跳反,竟支持了範明友!

“西域河西自然於大漢有利,但度遼將軍所進開東夷之策,亦不可輕棄啊!”

……

範明友詫異地看著任弘,傅介子也一愣,就連霍光也擡起眼來,不知任弘為何忽然要幫範明友說話,從那天燕飲時便能看出,範明友對他的嫉意,溢於言表啊。

因為任弘大度?怎麽可能!

任弘開始主動給範明友拾遺補缺起來:“有兩點度遼將軍未曾說及,其一,從中原去遼東、樂浪固然極遠,但從齊地黃、垂、芝罘浮海向北,若是順著海風,不過二三日可達。”

早在春秋戰國時,齊人就開始在海上討生活,靠魚鹽之利將山東半島開發成了大漢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而航海業也相對發達,漢武帝時滅衛氏朝鮮,便遣了樓船將軍楊仆將七千人,乘樓船渡海攻朝鮮,雖然這一路功敗垂成,丟了大漢的臉,但足見渡渤海已十分尋常。

眼下齊地人口壓力越來越大,流民滋生,加上去年的大地震,尚有許多人無法安置,而對岸的遼南、樂浪氣候不像東北那般酷寒,何不損有余補不足呢?至少能鞏固東北,勿要再讓疆界退縮。

“其二,在博望侯鑿空西域前,大漢也以為西北盡是荒服之地,如今漢使連倭島都只探訪了西南一角,未能窺得全貌,焉能知道,東方沒有更多大國呢?”

任弘知道東方確實沒有文明國度,只有太平洋,但其他人不知道啊。

說出答案反而會讓人死了心,感覺興致寥寥,繼續讓地圖蒙著神秘面紗,讓一切都朦朦朧朧,更能引發人的探索欲望——反正任弘前世玩遊戲開地圖都是這心態。

西域河西的開拓,只能靠關中三輔的力量,因為太過遼遠,關東對此事是極少參與的。與其讓燕齊之人舍近求遠,倒是不如讓他們將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東方。

從此關西向西,關東向東,大漢就是條雙頭……

不對!

龍有三個頭。

任弘差點忘了這茬,天子都將皇長子封到豫章去了,除了東西外,還有一頭得向著廣袤炎熱的南方,這是一條吞噬世界之龍啊,亦是一場長達千年的開拓,在他做了這麽多之後,漢之國祚,又能有多久呢?

所以在範明友的基礎上,任弘提出了一個更超前大膽的計劃。

“大將軍,孝武時設滄海、真番、臨屯而漸廢,可知開東夷不宜操之過急,不妨效西域之事,既然能設安西都護府,那何不在樂浪以南滄海郡谷地設一‘安東都護府’,擇善者為都護,統轄約束東夷諸邦,循序漸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