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國家養豬百年(第2/3頁)

只要北方移民能適應水稻和稍熱點的環境,紮下根來,江東之地是能夠容納千萬級人口的。任弘希望歷史上唐代那種“揚一益二”,富稱天下的繁榮場面,能提前幾百年出現。

荊揚是第一步,而閩粵則是第二步,雖然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但東甌、閩越的山間盆地再窄小,因為氣候水土的緣故,好歹也能養活幾十萬人口,總比他老家敦煌郡可憐巴巴的三萬強。

且任弘還有更深層的謀劃:“東甌、閩地往後是要作為大漢出海基地的,養不活太多人口才好呢,如此才能逼著人往海外走!”

說句大實話,在古代,正經人吃飽了撐著,誰移民啊!

都是只靠種地活不下去的,才會經商,才會向外求生,浙江溫州、廣東潮汕以及福建莆田生意遍布全國乃至世界。而歷史上中國海外移民的三大主力,閩南、客家、潮汕,皆出自閩粵,絕非巧合。

正因地處偏僻,不易為戰爭波及,幾百年下來繁衍日盛,地少人多。為了討生活,從宋朝起,閩人就開始不斷向外跑了,要麽進山,要麽下海。近的去廣東海南台灣,遠的下南洋,遂成海外華人大流。

移民拓殖只靠官府強制命令是行不通的,還得有民間自發自願,什麽時候閩地人口飽和,那兒的人不得不向海外求食時,屬於大漢的大航海時代才會真正到來!

任弘只覺得,自己恐怕看不到那一天了。但也足以為未來,奠下第一塊基石,讓“八姓入閩”提前個四百年,先送幾個諸侯去開發,周代時,廣袤的東夷之地,就是靠諸侯一點點同化成華夏核心的。

反正老劉家種性堅韌,能生善養,如中山靖王那樣,動不動就上百幾十個兒子。豬侯們留在中原浪費錢帛,不如送去甌閩發揮特長,就算水土不服,十年死了十個王,也能續上不絕嗣。

等幾十年後開發得差不多了,找個由頭將諸侯一廢,就能收回來兩個郡,屆時,江東飽和的人口剛好往南續上。

任弘知道,若是此事成了,奉命遷往閩地的諸侯王嘴上笑嘻嘻接詔,心裏恐怕要將他祖宗十八代罵死。他們寧可去蜀郡嚴道陪劉賀吃涮肉,也不想去閩地。

但任弘不在乎,只暗暗竊笑:

“國家養豬百三十年,仗義死節,正在今日!”

……

承明殿朝議的結果很快就送到劉病已案前了,作為即位快一年來,經手的第一件政事,他表面裝作毫不在意,心裏卻極其重視,立刻將兩府和九卿列侯的所有提議看了一遍,如何處置諸王,心裏已有了決斷。

因為廣川王所作所為駭人聽聞,所有群臣給他定了戮刑,但劉病已卻思索道:“有漢百三十年來,真正戮殺的諸侯,也就梁王彭越一人吧……”

哪怕燕王劉定國、江都王劉建那樣的人間禽獸,在罪行之外還有謀反之跡,也不過是定下誅殺,然後孝武皇帝派人即問,令其自盡,保留身為諸侯的最後一點尊嚴。

按照劉病已本心,是很想戮了劉去,讓他嘗嘗那些姬妾慘死的感覺。但若真如此做,恐怕會被視為無情暴君。

心裏猶豫了片刻,他便屈從於皇帝的身份和利益,給劉去定了棄市國除之罪,但又派謁者去逼其自殺。

但他對劉去的同犯,廣川王後昭信就沒這豁免了,直接定了戮刑,秋後執行。

其余幾人按照罪減一等來判,淄川王劉終古、清河王劉年皆當誅,同樣派人去逼其自盡。

長沙王劉建德罪較輕,遠遷房陵,劉病已參照任弘的提議,廢除長沙國,四位諸侯的宮室財產全部充公,國庫應該能緩一口氣了。

劉病已最後琢磨起任弘的提議,保留清河國祚,立舉報劉年的王子侯劉福為王,遷於東甌。

他注意到了一點:“清河雖有亂倫之行,但並未謀反,為何西安侯卻用管蔡、劉長來與之比較呢?”

此中恐有隱語,劉病已思慮了半晌,覺得西安侯這條提議,針對的不是清河國,而另有其人。

孝昭時謀反被誅,子嗣淪為庶民的人是誰呢?當然是燕刺王劉旦了!

想到這劉病已心中一動,此番自己廢四王國,殺三王八侯,雖是迎合大將軍霍光之欲,但肯定會被天下人議論,“一尺布尚可縫”的歌謠怕是又要唱起來了,這對他坐穩劉姓宗長不利啊。

最好的應對辦法,莫過於興滅繼絕,告訴世人,皇帝非不念親情之人,而用來收買人心的最佳人選,莫過於燕刺王諸子。

燕刺王劉旦自盡時,他的三個兒子年紀尚小,最年長的太子劉健,今年也才十五六歲。大將軍當初讓群臣議燕刺王子罪,按照《春秋》之義,誅君之子不宜立,廢了燕國。可如今新帝登基,或可參照孝文復立淮南厲王三子為王的故事,重立一人為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