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大漢農業不發達(第2/2頁)

移民拓殖是個好辦法,遠的地方不說,除了關中、關東人口擁擠外,光是大漢十三刺史部內,交州、揚州、荊州南部、益州南部、涼州、幽州都是地廣人稀。

官府組織的移民從孝武時就沒停過,但主要集中在新秦中和河西四郡。河西西域是戰略要地,卻無法養活太多人口,距離關東又遠,反而是南方的荊揚之地,可以容納大量人口,水稻它吃起來不香麽?

只是漢人厚土重遷,移民非一朝一夕可成,遷走的人永遠是小部分,大多數人,依然要靠祖祖輩輩傳下來那些少得可憐的土地過活。

“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農業革命啊!”

其實大漢在孝武時已經爆過一次農業革命了,趙過推廣了代田法和牛耕,還在關中大修溝渠,讓一些地方畝產達到了四石。但關中是特殊的,大多數地方沒有那麽好的水利條件,養不起牛的小農之家,畝產仍在一兩石徘徊,相較於戰國竟沒啥進步。

雖然大漢農業與周圍西域、西南夷橫向對比很出眾,可在歷史上縱向比,又極不發達。

這便是任弘費心思找氾勝之的原因,在歷史上,此人將引發大漢第二輪農業革命,並寫下中國最早的一部農學專著《氾勝之書》。

任弘雖有些點子,前世卻沒種過地,理論不等於實踐,只靠拍腦袋搞農業注定會鬧大笑話,他需要一個動手能力強的農業專家幫忙。

如此想著,他們已進入了氾水鄉,勸農掾史原本提議讓西安侯留在郡府,他派人去將氾勝之召來。但任弘卻要親自去氾水鄉瞧瞧,因為他聽說,氾勝之最近在做一件事。

到了氾水鄉,詢問氾勝之何在時,鄉人都給出了一致的答案:

“跟著氣味,往最臭的地方走,便能找到氾力田!”

……

作為最基層的農官,力田職責有二,一是勸勉農桑;二是以身作則,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當年趙過在推廣鐵犁牛耕及代田法時,朝廷便由“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裏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

所以和郡縣農官不同,力田必須是公認的善田模範,經常親自撲在第一線。

光從這點上看,氾勝之無疑是個合格的力田,任弘他們找到此人的地方,是鄉邑旁臭氣哄哄的大糞塘邊。

“氾力田讓鄉人將多余的人矢牛馬糞都扔到此處,說是要制熟糞。”

領路的老農說話也不講究,笑呵呵地說道:“氾力田說,人喜歡吃熟食,莊稼也一樣,生糞吃下去不如熟糞美啊!”

這話說得,勸農掾史和縣田嗇夫臉都綠了,他們剛吃過朝食好不好!任弘倒是不以為忤。

他身旁同行的是呂廣粟,昔日在破虜燧的袍澤,被匈奴圍攻瘸了條腿,後來任弘將他一家都接了過來,安置在西安侯國,閑暇時照看下莊園。

呂廣粟倒是不願意吃白飯,他也是個老莊稼把式,兢兢業業為任弘經營侯國的莊園。只可惜天分終究差了點,任弘說一他就做一,卻想不到二。

眼下來到這糞塘邊上,見糞肥和一些植物在裏面堆積,漚制腐熟,呂廣粟面露驚訝:“與君侯在白鹿原、侯國莊園裏讓吾等刨的積糞池一模一樣啊,這麽快就傳到此處了?”

氾勝之其實才是漚肥真正的發明者,熟糞這個概念是從他才有的,這就是大漢的金坷垃啊!

這便是任弘的借口:“正是聽說濟陰郡也有人制熟糞肥田,這才來看看。”

但這並不是任弘今日來此的重點,因為他聽縣田嗇夫說,氾勝之在做另一件事,一件縱是穿越者,若不在地裏埋頭十年,也決計做不成的事。

這時候,田嗇夫已捂著鼻子過去,將在田地裏忙活指點的氾勝之喚過來了。

力田一般年紀比較大,老農老圃方能為之,可氾勝之確實很年輕,恐怕三十不到,身材高大,而等他有些誠惶誠恐地過來拜見大名鼎鼎的西安侯時,任弘也看清了其相貌。

是個粗手粗腳,濃眉大眼的小夥,腳上穿著方便幹活的草履,而任弘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

“這氾勝之,長得好黑啊!”

……